農業綜合開發戰略調向“退減保調轉”
——訪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王光坤
農業綜合開發自1988年實施以來,新增糧食生產能力1058億公斤,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為推動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的積極貢獻有目共睹。在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同步推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新形勢下,按照發展現代農業的要求,圍繞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財政部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提出了調整農業綜合開發戰略思路,有針對性地采取“退、減、保、調、轉”五項具體措施,盡快轉變農業綜合開發方式。對此,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農業綜合開發辦公室主任王光坤,請他就調整后的戰略思路以及農業綜合開發的未來走向進行具體解讀。
記者:多年來,農業綜合開發堅持“資金安排向高標準農田建設聚焦,項目布局向糧食主產區聚焦”,在推進糧食核心產區建設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中央財政安排的農業綜合開發資金也是持續增長。在農業綜合開發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時候,為什么要提出調整戰略思路?
王光坤:從1988年到2012年,全國共投入農業綜合開發資金5594.72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2002.92億元,開發范圍涉及全國2045個縣(市、區、旗)和222個國有農(牧、林)場,累計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6.61億畝,改造中型灌區701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但與此同時,在農業綜合開發實施過程中,由于缺乏對生態環境資源的綜合評估,使得部分開發項目與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不相適應,出現了一些問題:一是對水資源承載能力關注不夠;二是對土壤條件考慮不充分;三是對生態綜合治理力度不足。因此,必須下決心調整開發戰略思路,逐步形成與生態環境資源相協調、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農業綜合開發格局。
記者:那么,對調整農業綜合開發的戰略思路是否已經有了一個總體的考慮?
王光坤:財政部黨組明確提出,農業綜合開發要轉變觀念,調整思路,著力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和提升農業競爭力。要注重頂層設計,優化開發布局,既要不斷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促進糧食安全,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又要更加注重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強化生態環境資源綜合評估,適合開發的就干,不適合開發的堅決不干。根據我國農業自然資源稟賦條件,以合理利用水資源為重點,統籌考慮土地、氣候和生物資源分布狀況,因地制宜優化開發布局。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強、能夠永續利用的地方實行重點開發,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繼續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農田,打造我國糧食核心區;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有限、但有一定的恢復潛力、開發后能夠達到生態平衡和環境再生的地方實行保護性開發,以生態綜合治理和保護為主,適度開展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差、生態比較脆弱的地方實行限制開發,以生態環境恢復為主,不再大規模進行土地治理。
圍繞這個基本思路,要有針對性地采取“退、減、保、調、轉”五項具體措施,盡快轉變農業綜合開發方式,全面促進我國農業可持續發展。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