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支農解決新型農業主體融資老大難
發布時間:2014-08-19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現在的農村專業合作社,十有八九成了資金融通社。往往是一個專業大戶要擴大經營規模,而苦于沒有資金,則糾合鄰里、親朋組成個合作社,實際就是湊份子、集資。用合作社名義的一個好處是能夠得到一點國家的政策支持和補貼優惠。”社科院農發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
山東省聊城市莘縣河店鎮清保育種合作社社長楊清保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他也想過通過正規的渠道向金融機構貸款,“但是你也知道現在的社會風氣,不送個禮、請個飯,人家憑什么把錢貸給你,這樣算下來,銀行貸款的利息,還不如跟親戚朋友借貸來得便宜、快捷。”
農戶覺得貸款難,而另一邊的金融機構,也不太愿意涉足這塊業務。李國祥稱,涉農金融機構覺得農村業務每單金額太少,真要做起來,需要大量的人手和設立許多網點,“算下來太不劃算。”
然而,近年來隨著政府對農業現代化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重視,農村金融服務的非普惠性,日益成為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塊短板。
今年以來,國務院已經數次召開常務會議,提出定向降準,支持三農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指示。4月22日,央行啟動“定向降準”,決定從4月25日起下調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近期,農業部發布了《關于推動金融支持和服務現代農業發展的通知》。農業部財務司司長李健華表示,文件的出臺是基于以下原因: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加快,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規模化、集約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商品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的特點日益凸顯,無論是固定資產投入,還是流動資金需求,農業農村經濟發展對金融資本更加依賴,農村金融這個老大難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
李健華談到目前農村貸款問題時表示,目前農戶小額信貸制度還比較健全,比較大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融資渠道也比較暢通,問題最突出的是現在發展比較快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一方面其貸款需求很普遍,單體規模又較大,另一方面又普遍缺乏銀行認可的抵押擔保物,“貸款難”成為他們反映最多的發展問題。
據統計,目前我國已有經營規模在10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270多萬戶,各類家庭農場87.7萬家,農民合作社超過95萬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超過30萬個。
清保育種合作社社長楊清保談及自己數次跟銀行打交道時的經歷時稱:“銀行方面也跟我說了,不是他們不支持我的創業計劃和信用資質,他們只是覺得我的擔保物太過單薄,另外,農產品價格的波動因素也太大,如果沒有一個保險,萬一碰到災年,銀行的錢收不回來咋辦?”
針對這些基層農業經營戶實實在在的貸款問題,此次農業部的文件提出了以財政引導推動金融服務的思路。李健華稱,必須創新財政支農方式,運用財政資金撬動金融資本,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率。他提出了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擔保補助。通過扶持或者直接設立擔保機構,編織農業信用擔保網絡,對符合條件的農業信貸需求予以擔保,主要幫助解決農民“貸款難”問題。二是貸款貼息。通過財政對符合條件的農業貸款利益予以補貼,主要解決“貸款貴”的問題。三是農業保險。由財政對自然災害、疫病等農業保險予以保費補貼,主要解決農業“高風險”的問題。四是費用獎補。通過財稅政策彌補金融機構發放一定條件農業信貸的業務成本和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償,主要解決“不愿貸”問題。五是投資基金。由財政參與出資設立基金,采取股權投資的方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符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企業,主要解決農業企業投資“實力弱”的問題。
李國祥表示,三農的事情,千頭萬緒,但歸根結底是人、地、錢三個字,“人往哪兒去,地、錢從哪兒來。說白了就是兩句話,現在國家支持農村金融,這是好事,但三農問題是個系統性問題,如果不同時解決好農村土地流轉交易和戶籍改革的問題,則農村金融的問題最終還是得不到根本解決。”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