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姬丹丹)日前,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陜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雷萍女士所帶領的團隊,在楊凌農業示范園小面積馴化野生桑黃人工栽培獲得成功后再次重大突破——該團隊在楊凌栽培基地大棚里的5000個桑黃菌袋上全部長出了金黃色的月牙形子實體,長勢喜人。這意味著桑黃規模化人工栽培在陜西省首獲成功。
桑黃是一種真菌,因寄生于桑樹而得名,是一種珍稀名貴中藥材,有“森林黃金”之稱。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桑黃能“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現代研究證明,桑黃具有顯著的抑制腫瘤、保肝護肝、降低血脂以及提高機體免疫能力的作用,抗癌效果顯著。是目前國際公認的抗腫瘤有效率排在第一的高等真菌。 但長期以來,桑黃不能人工栽培,或少有栽培而藥效不佳,致使野生資源瀕臨枯竭,藥用短缺,價格也居高不下。
為了拯救野生桑黃資源,造福更多的癌癥患者,陜西省微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陜西省食用菌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雷萍女士所帶領的團隊,自2006年起一直致力于桑黃人工栽培方面的科學技術研究。經過科研人員8年的不懈努力,終于2013年人工栽培突破技術瓶頸,取得成功,從而填補了陜西省桑黃人工栽培的空白。她們從秦嶺大山之中采集優質野生資源,進行菌種分離后,在實驗室和棚室進行了無數次的人工栽培方面的試驗研究和篩選,最終功夫不負有心人而獲得成功。為了驗證成果的可靠性,他們還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測試中心(農業部食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陜西省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陜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四軍醫大學、西北大學、陜西中醫學院藥物研究所等單位進行聯合,在桑黃菌種鑒定、生物學特性、菌絲體深層發酵、人工馴化栽培、有效成分分析、安全毒理學和藥理學研究以及農業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檢測分析和研究,并陸續取得了豐碩的科技成果,其中獲得專利4項,如《中國野生桑黃蘑菇菌株分離培養方法》(專利號ZL200710018319.7)、《一種含有桑黃菌絲體發酵液的葉面肥及其制備方法》(專利號ZL201010263058.7)等,已受理專利2項,如《一種人工栽培桑黃的方法》(受理號201310252255.2)等,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5篇。
下一步,該研究團隊將對桑黃人工栽培技術進行廣泛推廣應用,努力實現桑黃的基地化、規范化栽培,同時也為帶動更多群眾增收拓寬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