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旌陽區城北街道圣風村,幾十個大棚和廠房錯落有致的排列著,里面種植了各種食用菌、木耳等,這里就是蘭順明120畝的種植基地。目前主要種植雞樅菌、豬肚菇、羊肚菌、鮑魚菇、金針菜、蘆筍等十多個品種的有機蔬菜。
大棚里,蘭順明正在指揮著工人們把剛剛采摘好的豬肚菇打包裝箱,準備發往北京。遠處操作間的工人們也沒閑著,正在忙著把菌種裝袋、上架。
2013年,從事食用菌種植為主的蘭順明從北京回鄉后開始重新創業,目前已經發展起1000余畝的珍稀食用菌種植,2014年底,蘭順明企業年產值近2000萬,蘭順明在自己致富的同時,也帶著當地百姓一起致富。
就在前不久,在德陽市召開的返鄉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回鄉創業的大會上,蘭順明通過自己的創業項目演講還獲得了創業新星的獎勵。這項獎勵也讓蘭順明對于未來更加充滿了干勁兒。
食用菌生意三起三落轉戰北京
1988年,高中畢業后的蘭順明沒去上學,開始跑百貨生意。有一次遇到一名簡陽人,帶著一口袋木耳販賣,剛放在地上就被買光。
“估計有35斤左右,賣了400多元。”蘭順明說,看到木耳這么受歡迎,覺得是個致富的好方法,因此就去了簡陽查看當地的情況。
不過,蘭順明并未選擇木耳,后來通過報刊等雜志了解到了金針菇,因此打定主意要學這方面的技術。隨后,蘭順明去了上海、福建、湖北等農業院校或科研單位學習食用菌的種植技術。
1989年,蘭順武學成歸來,把食用菌種植技術又教給當地農民,然后把帶回來的種子分發給農民種植。接著回收農民種出的食用菌再賣給當地的罐頭廠做罐頭。
“當時食用菌在國內的市場不大,因此一般都是做成罐頭銷往國外。”蘭順明說,誰料沒多久因為國際原因,罐頭賣不出去了,罐頭廠欠了他20多萬元,而他也欠下農民10多萬元。
蘭順明的第一次創業就此失敗。
1992年,食用菌市場好了起來。蘭順明重新振作又開始帶動農戶種植食用菌,規模也達到了400畝。三年后,規模又增加了一倍,達到了800畝。沒想到在1996年又遇到亞洲金融危機,食用菌也受波及。
“虧了200多萬元,還欠農民100多萬,留下200多噸食用菌賣不出去。”蘭順明說,本來是個百萬富翁,一下又成了欠錢的窮光蛋。
2000年,中國餐飲業開始火爆,食用菌在國內的市場逐漸好了起來,200多噸的食用菌有了銷路。賣完之后,剛好把欠農民的錢還完。
不過,這也讓蘭順明贏得了誠信的口碑。蘭順明成立了公司開始發展他的食用菌,8年時間里種植規模達到了3000畝,卻在2008年毀于地震。
蘭順明說,地震之后建筑行業火熱起來,許多人都去修房子,不愿意從事食用菌種植。因此,他帶著自己的團隊共50多名人員去了北京發展。
回德陽發展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在北京,蘭順明帶著他的團隊開始創業歷程。2009年,與北京當地的上市公司合作建起了300畝的食用菌休閑產業園,年產值達到1000多萬元。
北京的市場廣闊,信息量大而且快捷,但是身為德陽人的蘭順明一直惦記著家鄉,想為家鄉的發展出一份力,幫助當地老百姓致富。
“恰逢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農產品會,我見到了來北京參會的德陽領導,他們邀請我回鄉辦企業。”一直想回家鄉的蘭順明看到德陽的領導拋來了橄欖枝,更堅定了他回鄉的信念。“政府很熱情,而且出臺了許多支持農民工、農民企業家回鄉創業的政策。”
2013年,蘭順明回到了德陽,當地政府很快給他辦理相關證件。10月,蘭順明創辦了德陽明潤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從事食用菌、蘆筍、木耳等種植。
前不久,蘭順明的公司被德陽市科知局、旌陽區科技局列為科技創新示范基地,被農業部列為農業部菜籃子工程標準化示范園建設示范基地。
現在,蘭順明的基地里主要種植雞樅菌、豬肚菇、羊肚菌、鮑魚菇、金針菜、蘆筍等十多個品種的有機蔬菜。
“目前,我們的產品主要空運到北上廣一帶銷售。蘭順明表示,今后將以公司+農戶的模式,建立400畝的珍稀食用菌生產基地,有機蔬菜達到5000畝,農產品年產量達到1萬噸,實現銷售收入3億元左右,利潤4000萬元,帶動4000戶農民增收,年收入達到5萬元,同時帶動包裝、冷鏈運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年綜合利用秸稈10萬余噸,有力地改善當地的生態環境和土壤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