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看到這個回風爐,就會想起林業廳。”云南省鎮雄縣杉樹鄉杉樹村村民冉啟貴近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林業廳親人帶給我們太多的幫助。
冉啟貴所說的回風爐,是一種防氟爐,主要作用是在生火做飯或取暖時,將木柴燃燒的煙霧以及有害氣體排到屋外,保證家庭干凈清潔,這對改善農村農民健康意義重大。冉啟貴所在的杉樹鄉每家每戶都有這樣一個回風爐,這些共計3600口爐子均是云南省林業廳2003年到此扶貧時贈送的。不過,這只是林業廳扶貧工作中的微小一點,而更重要的是,幫助當地調整產業結構,帶動農民切實脫貧致富。
杉樹鄉位于鎮雄最西端,距鎮雄縣城124公里。由于地處邊遠、交通不便、信息不靈、文化落后,廣大農民一直延續著古老的農耕方式,廣種薄收現象極為普遍,產業結構極不合理,造成了長期性的結構性貧困和素質性貧困。冉啟貴回憶2000年前后的生活情況說道,“當時種下80畝玉米,但有種無收,還是不夠吃,每年收入還不到1000元。周邊村民情況也都差不多。”
2002年-2004年,云南省林業廳掛鉤扶貧杉樹鄉,在對杉樹村的調研中,發現當地平均海拔1600米,年均氣溫15 ,降雨量1280毫米,這樣的氣候非常適宜天麻生長。而事實上,當地一直有野生天麻生長,這也說明條件比較適宜。于是當地開始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林,發展天麻種植。
2002年,云南省林業廳補助10萬元在杉樹村上溝村民小組示范種植1.5畝天麻,同時,開設天麻培訓班教授天麻種植技術,冉啟貴就是首批學員。在學習種植技術的同時,冉啟貴還經常到30公里外的彝良小草壩去看市場。“去了解了解交易市場,人家那里天麻當金寶貝賣,100元錢一個,一公斤干天麻就900塊,看著心里那個好啊。”看到天麻巨大的市場價值,冉啟貴更加堅定了發展天麻產業的決心。
學到天麻種植技術后,冉啟貴還不斷探索天麻增產方法。2002年-2007年,其通過不斷試驗,在土壤選擇、人工培植菌材、人工授粉等方面不斷完善。“一次做不好就兩次,一年做不好就兩年,一直沒放棄。”冉啟貴回憶當時艱苦歷程時說道。到2007年,他終于培育出較高產天麻,畝產量達300公斤。天麻種植隨后在杉樹鄉大力發展起來。
冉啟貴刨出自家林地里種植的天麻,他說,長勢不錯,很快將可以采收。
如今,冉啟貴種植了天麻50畝,年產量2噸多,隨著價格變動,收入從10多萬元到30多萬元不等。冉啟貴介紹,周邊天麻種植戶,戶均收入也在5萬元左右,此外,還有竹筍、養殖等的收入,戶均約2萬元。
在收獲天麻這個“金果果”的同時,冉啟貴意識到生態對于發展的重要性,只有確保青山常在,產業才能發展不衰。他種植天麻所需的菌材,除了從自家種植的80畝菌材林中修枝剪杈獲得外,均從外地購買。在當地,群眾均有這樣的意識。
為保障天麻種植戶利益,冉啟貴還成立了原野天麻專業合作社,作為天麻種植、管理的牽頭人,一方面分享種植技術,一方面通過合作社統銷天麻,作價格保護和托底。
“下一步,希望我們的天麻能做精加工,打造品牌。”冉啟貴坐在他燃得正旺的回風爐前說,合作社主要的作用在種植環節,保證天麻高質高產,而在市場環節,希望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公司,做精深加工,打造天麻品牌,增強本地天麻競爭力,讓百姓受益。同時,也希望有能力的年輕人回鄉發展天麻產業,他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