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雨不斷,潮濕的環境給了野生蘑菇生長的好時機。遠到曠野山川,近到路邊花壇,許多市民看到各種各樣的野生蘑菇,第一時間的反應——這個能吃嗎?問歸問,你可千萬不要“神農嘗百草”,更別迷信“傘大有毒,傘小沒毒”的民間說法。
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林業局林業改革與產業發展處處長顏廷剛介紹,據不完全統計,世界上大型真菌大約有14000種。我省常見的野生菌類有榛蘑、圓蘑、黃蘑、松蘑等。“蘑菇種類太多,很難有一個統一的標準說什么樣的就是沒毒。”顏廷剛說,國家衛計委2015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年食物中毒事件總報告起數和總死亡人數中,毒蘑菇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占比最高為73.6%。
食用菌專家賈乾義也提到,“真菌分類復雜,有時候就算照著綱目找也未必能查到。現在,都是借助分子學手段,從孢子形狀等多方面進行綜合判斷。民間通過顏色判斷蘑菇毒性的做法,從我們專業來講是不科學的。”賈乾義表示,雖然說林子里的蘑菇普遍沒有地上長的蘑菇毒,但是,如果不是祖祖輩輩都吃的品種,還是不要輕易嘗試。“一個蘑菇能毒翻一頭牛。因此,不能憑民間流傳的幾句口訣去吃野生蘑菇。”
醫生提醒
黑龍江省第二醫院主任醫師金輝表示,吃野生蘑菇中毒時,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屬于消化系統受損;出現頭暈、頭痛癥狀,可能是神經系統受損;出現心律不齊、心跳過快癥狀,可能就是心血管系統受損了。如果意識還清醒要盡快催吐,或者盡快洗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