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農”互聯網金融發展報告(2017)》(下稱“藍皮書”)5月11日在北京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出具,通過對翼龍貸等平臺數據進行觀察分析,全面呈現“三農”互聯網金融對鄉村振興戰略的意義與作用,及對農村地區就業、創業、經濟發展、社會結構變遷等諸多方面的影響。 藍皮書指出,中國農村地區網絡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各類互聯網應用在“三農”領域快速普及。預計2018年農村網民規模將達2.4億人,2020年“三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總體規模(不含互聯網理財)將達到2400億元。
2017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數量突破2億,達到2.01億人,網民占全體農村居民的比重達到34%?;ヂ摼W的應用已在農村獲得認可,抽樣調查顯示,84.4%的農村居民原意接受網購。根據商務部數據,2017年前三季度,農村實現網絡零售額8361.4億元,占全國網絡零售額的17.14%,同比增長38.3%。另據2016年底調查數據,我國農村網店達832萬家,占全網的25.8%,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000萬人。
基于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快速發展和近兩年互聯網金融的規范發展,“三農”互聯網金融獲得高速成長。截至2017年10月底,全國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達到57812.89億元,較上年同期上升94.98%。而在“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越來越受到資本重視,融資持續增加。據不完全統計,2016年有9家“三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了11輪次融資,占全年網貸行業融資總次數的15%,在互聯網金融的“資本寒冬”透出亮色。“三農”互聯網金融不但增長速度快,而且專注于該領域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數量大幅增加,融資租賃、消費金融、供應鏈(產業鏈)金融、眾籌等模式都在農村獲得了較好的發展基礎,這為未來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助力。
同時,“三農”互聯網金融交易額增長速度也遠遠高于一般互聯網金融。2016年,全國P2P網絡借貸交易金額約2萬億元,增長100%。而“三農”領域的P2P網絡借貸交易金額為400億—450億元,增長250%。這一方面是因為“三農”領域金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三農”互聯網金融的分散小額和服務實體的特性,符合政策監管的方向。從實際調研看,“三農”領域平均每增加3萬元的資金流入,即可解決1個農村居民的就業。按照前述網絡借貸交易額400億元計算,意味著可以解決農村130萬人的就業問題。這對我國農村穩定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藍皮書指出,我國”三農”金融的缺口在短期內難以彌補,“三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模式將持續創新。據測算,“三農”金融的缺口約為3.05萬億元,市場需求巨大。隨著“三農”互聯網金融的深入發展,各個代表企業正通過對農業、農村、農民的數據積累,打造出更適合農業生產經營、農村生活及農民特性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并對其商業模式持續進行迭代。例如,翼龍貸在2016年從業務合規、服務實體多維度服務借款人等方面對產品進行迭代升級,隨著合作機構持續增加,渠道下沉全面實現,未來仍將保持在“三農”互聯網金融領域的領跑地位。再如,螞蟻金服在2016年底提出“三年谷雨計劃”,計劃三年內在“三農”領域帶動1萬億元的信貸。
藍皮書還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為互聯網金融在“三農”領域的持續發展提供了良好動力。尤其對農村居民而言,多數人由于缺乏相應信用記錄而無法被央行征信系統覆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龐大的互聯網數據基礎,精準反映用戶人群畫像和行為偏好,并預測未來征信狀況,從而在“三農”領域擴大授信范圍,為互聯網金融發展提供更大空間。例如,利用農業大數據,對各類種植業的風險能夠進行更科學的評估,以提供更符合農業生產發展需要的金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