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交口縣依托良好的地理條件和氣候,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香菇產業在交口縣已漸成氣候,產品出口到了多個國家。總產值達5000萬元,從業農戶均增收7000元。香菇產業成為交口縣人民脫貧致富的大產業。這些都離不開一些香菇種植的帶頭人。
山神峪村種植領頭人---魏長河
魏長河是第一個將香菇產業引進到交口的人。他的到來,對交口香菇產業的興起與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在魏長河的帶動下,現在,山神峪村全村204戶人家,種植香菇200棚以上,80多萬棒,除了自家田地,甚至有的在房前屋后都種上了香菇,產量達到了400余噸,總收入250余萬元,人均收入4000元左右,百分之八十的村民收入都是來自于香菇產業,香菇產業的發展基本解決了全村的剩余勞動力,實現了“種一棚菇、富一家人”。
棗林村黨支部書記——張拉生
2004年,在張拉生當選了棗林村黨支部書記后,他就帶領鄉親們種植大棚蔬菜和水果,讓這一產業得到了最大化發展,很多老百姓也都因此有錢賺了。可盡管如此,但張拉生仍然不滿足于現狀。為此,張拉生先后赴山東、福建、河南、陜西等地參觀學習。并迅速由果蔬種植轉產至了香菇種植。很快,香菇的規模化種植便在棗林村形成了氣候,成了當地生產規模最大的香菇生產基地。
因為張拉生始終遵循高起點、高科技和規模化的這樣一個理念,所以,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由固態轉變為液態的菌種形態也被他研究并培育成功。這項技術突破,大大縮短了益生菌種的生長周期時間,使得菇農們受益匪淺。現在,棗林村在張拉生的引領下整體脫貧,人均收入突破萬元。
如今,食用菌產業已成為交口縣的主導產業。夏菇產業成為帶動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和朝陽產業,食用菌成了“搖錢樹”,香菇種植成了老百姓脫貧致富的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