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記者在阜南縣會龍鎮神州神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見到工作人員徐蒙蒙時,他正在查看玉米秸稈與牛糞混合基料發酵情況。“現在里面的溫度已經達到60多度,再過10天就可以投到田間培養菌絲了。”徐蒙蒙告訴記者,這些別人眼中廢棄的秸稈和牛糞,卻能給他帶來一畝地近2萬元的收益。
2016年7月,從山西財經大學畢業后,徐蒙蒙應聘到外地一家上市公司從事財務工作。一次返鄉探親時,他看到大量廢棄秸稈堆在村民房前屋后,不僅影響村容整潔,而且還污染了溝塘環境。此后,他對秸稈變廢為寶上了心。
在同學的引薦下,徐蒙蒙發現,利用秸稈種植食用菌是一個很有前景的項目。2017年4月,他在會龍鎮閆老村流轉土地135畝,種植赤松茸、姬松茸、白靈菇等市場緊俏的食用菌。
赤松茸又名皺大球蓋菇、皺球蓋菇、酒紅球蓋菇,是國際菇類交易市場上的十大菇之一。菇體色澤艷麗,腿粗蓋肥,肉質滑嫩,營養豐富,口感極好,堪稱是“素中之葷”的全價營養保健食品。赤松茸原生長在東北、四川等地高寒區域的赤松樹根部,加之菌蓋呈酒紅色,因此得名。這種食用菌口感嫩滑、味道鮮美,烹飪方法簡單易學,清炒、煲湯、涮鍋等都好吃,而且營養豐富。 除了直接食用,采摘下的赤松茸還在這里被加工成烘干品和腌制品。是我國近幾年剛剛興起的食用菌新秀。
徐蒙蒙介紹,這種高端的食用菌種植技術易操作,它們的種植方式與其他食用菌一樣,需要將發酵好的基料按一定厚度鋪好,然后撒上菌種,在上面培上土,再覆蓋一層厚厚的稻草即可完成種植。在出菇期,工人需要嚴格按照每種菇對溫度和濕度的要求,保障出菇量。以赤松茸為例,九、十月種植到次年三月收獲,畝均產出鮮菇6000斤,扣除秸稈、牛糞、菌種費用和人工成本,一畝地純收益1萬元左右。加之,三月至九月種植姬松茸,一畝地又能再收入近萬元。
食用菌種植基地的建立,不僅年利用廢棄秸稈1000噸,還帶動當地170人就業,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0戶,已幫助50戶貧困戶脫貧,實現了生態良好、農民增收、企業受益的三贏局面。今后,他計劃通過建立菌種提純、繁殖、供應和選育基地,探索機械化播種、采收等技術,降低生產和人工成本,走現代化產業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