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不容易,殘疾人創業更不容易。這其中的苦辣酸甜我都一一體會了。 ”安徽省肥西縣農民丁倫保生于農村,長于農村,對農村的貧困現狀深有體會,也一直在為農民脫貧致富尋找出路。上世紀80年代,他了解到種植蘑菇是一項很有潛力的扶貧產業,就嘗試去做,沒想到一干就是 30多個年頭。
菌菇能人身殘志堅
1989年,丁倫保把目光瞄上了具有發展潛力的珍稀食用菌和藥用菌。他找到朋友幫忙從信用社貸了一點兒錢,利用農作物秸稈種植雞腿菇、秀珍菇等,獲得成功,當年他凈賺了2萬元。周圍群眾一看他真賺錢了,就找丁倫保要求學技術,于是他就辦了幾期學習班,同時帶著十幾戶農民一起種蘑菇。后來,種植食用菌的人越來越多,光靠自己提籃小賣不行了,這時他想必須組建公司,只有這樣才能規模化生產和長途銷售。 1993年10月,他注冊成立了安徽天都靈芝制品公司。
2010年8月,丁倫保帶著培訓資料去肥西縣小廟鎮給農民培訓食用菌栽培技術。返程途中不幸遭遇車禍,左胳膊留下終身殘疾。 “肢體三級殘疾后,我與殘疾人群體打交道多了起來,我看到他們的生活現狀,也想著能為他們做點兒事,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丁倫保說,他開始把工作重點放在食用菌基地建設和農戶技術培訓上,先后在肥西、六安、黃山、肥東、長豐、壽縣、桐城等地建立十大珍稀食用菌生產基地;除此之外,還在海南省定安縣、江西省樂平市、浙江省文成縣、四川省南充市建立食用菌生產基地,總面積3000多畝,帶動2600多戶農民發展食用菌,解決了300多人的就業。
緊抓精準扶貧戰略
“國家提出精準扶貧戰略以后,我非常激動,覺得這是食用菌發展的一個大好機遇。 ”丁倫保說,在農村殘疾人中推廣發展食用菌生產有可操作性、有潛力。因為食用菌栽培具有投資少、周期短、風險小、見效快、效益高的特點,另外種植食用菌的原料——秸稈豐富,技術容易掌握,而且種食用菌不需重體力,不需要設備,普通殘疾人是能夠學習掌握的。丁倫保滿懷信心地走村入戶,推廣食用菌項目。
“兩幫一包”免費傳藝
肥西縣花崗鎮孫集社區的姚增華是丁倫保幫助的一位殘疾人。他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種了2畝菌菇。 “種幸福菇對我這樣行動不便的殘疾人來講還算方便的。現在每個月光蘑菇就能掙到七八百元。 ”姚增華指著黃色幸福菇說道。
“我們 ‘幫種、幫銷、包賺’,鼓勵支持殘疾人到公司基地集約化生產。凡是通過食用菌栽培技術培訓過的殘疾人,在基地發展食用菌栽培,學校免費提供大棚、技術培訓、生產設備、種植技術指導、市場信息、菌種等,包銷全部產品。 ”丁倫保說,他愿意免費傳授技藝幫助所有想脫貧致富的貧困戶、殘疾人。
“我希望有生之年把畢生的技能傳授給更多的人。 ”丁倫保說,在助殘日來臨之際,他想說助殘光有愛心是不夠的,更需社會各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