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陜西太白縣咀頭鎮上白云村養殖合作社的大棚中,地上的秸稈堆里,一個個小傘狀的菌類隨處可見。這就是赤松茸,又名酒紅球蓋菇、益腎菇,被業界稱為“昂貴的蘑菇”。
在合作社的冷庫中,一些社員正在將赤松茸裝入密封箱;在合作社倉庫里,還存放著用麻袋裝的赤松茸干貨。攀談中,社員們談起技術、土地、基建這三大關,打開了話匣子。大家的共識是,“技術關”是關鍵,原來,2017年初,上白云村的12戶貧困戶萌生了種植赤松茸的想法,然而技術從哪里學?在縣、鎮相關部門的積極聯系下,他們組團奔赴漢中略陽、洋縣赤松茸種植公司學習技術,把搭建大棚、控制溫度等方面的要點搞得明明白白才返回。先期16個大棚建起來后,第一茬赤松茸就賣了30萬元,大家心里樂開了花,但要擴大種植規模,土地又從哪里來?在當地相關部門的幫助下,短短兩個多月,合作社就通過流轉土地,194個大棚先后開工建設,并將全村的54戶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大棚建設中,水、電、路又是一筆巨額投資,合作社囊中羞澀怎么辦?相關部門再次開足馬力,短短幾個月,水通電通,4000多米的生產道路全部修好,算算賬,政府扶持額度達到190多萬元。
這種蘑菇有多值錢?合作社里每個大棚不過二分地,一棚赤松茸卻能賣上萬元。合作社副經理李玉軍說:“種植赤松茸,我們在寶雞是獨一份,現在我們一年多就建起210個大棚,‘錢景’好得很哩!”
如今,村里很多的貧困戶都加入合作社,不僅能在合作社務工,還能得到分紅,獲得一筆可觀的收入,種植大球蓋菇成為實現脫貧致富的重要“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