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現代化食用菌生產設備及技術,土地占用僅為1%,用工量只占2%,生產效率反而提高40倍,而且廢棄物全部循環利用。”2月20日上午,位于漳浦縣長橋鎮的海峽兩岸農業硅谷食用菌生物科技產業園,呈現一片繁忙的工作景象。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為發展理念,漳浦縣結合現代農業發展規劃,充分發揮優越的自然條件和良好的產業基礎,著力推進現代農業核心示范園、核心產業園建設,進一步提升了該縣特色現代農業水平,通過科技發力激發農業活力,生態循環農業促進產業“增速換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
科技發力激發農業活力
“廠房內里的溫度濕度調低了一些,須及時調整一下。”2月20日上午,在海峽兩岸農業硅谷食用菌生物科技產業園里,技術人員看了一下手機后馬上到中控室里進行操作。
農業硅谷里的福建萬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省農業產業化重點龍頭企業、國家級大型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研發基地、省級現代農業智慧園,主要生產金針菇、白玉菇、蟹味菇等食用菌鮮品,總面積550畝,日產食用菌110噸,年產能全省第一。
“以前培育食用菌,是利用農家舊房或搭草棚進行培育,條件差,規模小。”萬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柯建平說,如今公司采用現代化生產與智能物聯網技術相結合,運用先進的數字農業技術,打造高效、循環、生態、可持續的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模式。
走進大型冷氣嗖嗖的現代化廠房內,整齊清潔,標準化廠房代替了傳統的蘑菇棚,廠房內溫度和濕度全部智能化控制,一條流水線貫穿金針菇生長始終。接種室里,一個巨大的發酵罐儲存著液體菌種,當輸送帶將塑料罐裝的培養基運送到發酵罐邊時,機械手迅速將液體菌種注入培養基,全部過程只需幾秒鐘。接種后的“塑料瓶”隨著輸送帶被送到出菇房,整齊地碼放在金屬架上,經過一段時間的培育,菌絲布滿接種面。出菇后,一罐罐雪白的金針菇隨著輸送帶被送出來,經過工人分揀、包裝后,便送到市場上。
“傳統的農家種植蘑菇,只能在冬天種,一年只能栽培一兩茬。”柯建平說,而現在空調房一年四季可以不間斷生產。這種工廠化生產已經不用考慮天氣因素,每天可生產11萬瓶金針菇,自動化程度高。
“從配料攪拌、裝填、高溫滅菌、冷卻、凈化接種、入庫、采收包裝,全部采用自動化。”柯建平說,食用菌工廠生產效率比傳統模式提高40倍以上,這些工作效率是傳統人工種植無法比擬的。
“通過這種有實力的公司帶動,把現代農業與小農戶有機聯結,通過新品種、新栽培技術、工廠化模式示范,帶動提升周邊小農戶食用菌種植栽培水平。”長橋鎮黨委宣委鄭志華說,推廣標準化、工廠化生產模式,可以增加產量,提高質量,并加快新品種、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引進和推廣,加快食用菌產業從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
在現代科技的發力下,許多傳統的農業開始向現代農業轉變。
在漳浦(石榴)田園綜合體內,許多農民已經不再扛著鋤頭到田頭干活,而且拿著手機到蔬菜大棚里調試設備。
“通過土地流轉,村里吸引了不少現代農業企業入駐,這些企業帶來了先進的理念和技術。”石榴鎮攀龍村村委會主任林海云說,村里的農民受聘到現代農業企業里干活,慢慢學習掌握現代農業的技術。
漳浦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莊文彬說,發展現代農業,通過技術和創新,堅持科技興農,從而利用科技創新優勢不斷激發農業產業的新動能。
光農融合催生“化學反應”
土地、陽光,傳統農業、現代光伏,融合這些產業要素,會產生什么樣的“化學反應”?在漳浦縣赤土鄉,一個農業光伏綜合開發項目給出了答案。
“你看,這些大棚上面全部是光伏板,可用于太陽能發電,而大棚下面的空間仍可充分利用,目前用于種植百香果。”這個農業光伏項目由福建綠領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投建,該公司總經理蔡達良介紹說。
據介紹,該項目規劃面積5000畝,是全省最大光伏裝機容量和農光互補基地,總裝機規模80兆瓦,年發電量為1億千瓦時。主要建設光伏農業大棚建筑,棚頂用于光伏發電,棚內用于現代農業生產及農產品深加工、休閑農業及旅游觀光等內容。
“漳浦年日照時數平均為2215小時,陽光資源十分充足。”蔡達良說,農業光伏綜合開發項目正是立足這一天然優勢,以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為前提,建設大棚種植高效經濟作物,棚頂鋪設光伏組件進行太陽能發電。
在另一處山丘上,鋼架大棚下傳來了一群群鴨子“嘎嘎”的叫聲。“這一片區域利用大棚下的空間,共養殖了2.5萬只鴨子。”蔡達良說,這些全是蛋鴨,大鴨已產蛋,供應廈門及周邊市場,價格很好,而鴨子所產生的糞便目前全部用于種植百香果,改良土壤。
“赤土鄉之所以叫赤土,是因為這里的土地以偏酸性的砂石紅壤為主,土地較貧瘠,很難種植像樣的經濟作物。”赤土鄉黨委宣委何時昕說,通過土地、陽光,傳統種養、現代光伏,融合這些產業要素,現在一畝的大棚相當于普通三四畝地的產值。
在10多公里外的竹嶼海面上,波光粼粼,漳浦竹嶼海上光伏發電項目已并網發電了,一排排光伏組件排開1100畝,場面蔚為壯觀。這是全省最大的海上光伏發電項目,采取“立體開發,統一管理,綜合利用”的思路進行開發,形成空中發電功能、水下養殖功能和旅游觀光功能,可實現節約土地、綠色環保和資源利用的循環經濟模式,既大幅增加了土地的綜合收益,又有效改善當地漁業養殖環境,為傳統漁業向高效漁業發展提供新思路。
“利用日照時長的優勢,進行光農互補。”漳浦縣農業農村局高級農藝師莊文彬說,太陽能光伏產業這一新能源產業近年來在漳浦呈現高速發展的態勢,產業集聚度和應用推廣均走在漳州全市前列。
循環農業促進綠色發展
“你們看,這一片區域馬上要建一個食用菌廠房,今后這些鴨子的糞便將全部用來發酵,培養蘑菇。”蔡達良說,培養蘑菇后的廢棄土準備養殖蚯蚓,蚯蚓一部分可出售當垂釣餌料,一部分則可用來養鴨,而蚯蚓所排放的糞便是非常好的養料,可用來生產有機肥,全部用于大棚下百香果等農作物。
“總之,一切圍繞著高效、循環、生態、綠色的目標。”蔡達良說,農業有機廢棄物循環利用,一方面可以有效減少面源污染,另一方面可為農業發展提供安全投入品。
在農業硅谷里,同樣采用有效運用先進的微生物技術和工程技術等,形成“農業生產—玉米芯、秸稈等廢棄物—食用菌—食用菌栽培基料—有機肥料—還田”的循環生態農業模式。
“公司利用玉米芯、米糠等農業廢料作為食用菌培養原料,金針菇栽培后的廢菌料不僅應用于公司自身白玉菇、蟹味菇的栽培,實現資源循環利用,且最后的全部廢菌料均用于生產有機肥,整個食用菌生產過程無污染,也顯著帶動農戶發展有機農產品,推進農業生產循環利用可持續發展。”蔡達良介紹說,目前,公司年可利用廢棄秸稈近2萬噸、廢菌包資源化利用2萬多噸,有效實現農業低碳生產。
漳浦縣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同時,高度重視資源的節約利用與環境的治理保護,這些生態循環模式駕輕就熟,推進農牧結合、種養配套、干清糞便處理、有機肥加工、沼肥利用等技術,有機循環農業漸入佳境,煥發出勃勃生機。
“近幾年,漳浦縣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循環經濟,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初步實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經營模式。”漳浦縣農業農村局張德生副局長說,綠色循環農業的發展,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