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山,1968年出生,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文峰鄉(xiāng)李斌莊村人,1986年11月參軍入伍。退伍后,他放棄在發(fā)達地區(qū)就業(yè)發(fā)展的大好機會,毅然回到家鄉(xiāng),發(fā)揮軍人吃苦耐勞的精神,選準產業(yè),用敏銳的眼光和執(zhí)著的精神,走上香菇種植的創(chuàng)業(yè)路。致富后,張德山不忘鄉(xiāng)親,將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無償提供給需要幫助的村民,帶著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1991年12月,張德山光榮退伍回到村里。李斌莊村與舞鋼等縣市接壤,周邊山里濃密的林木是香菇種植天然的原生態(tài)原材料。“用咱采購回來的木頭打成木屑經過培育就能長出香菇,很神奇!”經過市場調研,不怕吃苦的張德山堅信,在當?shù)?,種香菇是個不錯的致富項目,雖然種植香菇技術要求較高,但是,只要用心就一定能夠掌握。
就這樣,張德山憑著軍人特有的堅定意志和不服輸?shù)膭蓬^,決心重振當?shù)叵愎绞袌?。他先后自費到香菇之鄉(xiāng)福建省三明市和河南省食用菌研究所等地,專門學習香菇種植技術知識,逐步熟悉并掌握了香菇的種植、制種、制菌棒等技術,香菇種植在當?shù)亟K于獲得了成功,農戶們紛紛效仿。
“第一年,香菇年前沒有長出來,過了春節(jié)以后才出來,香菇年前價最高,長不出來是啥原因呢?我認為可能是溫度的問題,第二年在院子里搭了兩個棚,壘了火壟,溫度就加起來了,臘月天我們這很冷,加溫加了一個禮拜,香菇就滿棚的長出來了,我們村和周邊村的都來我家參觀,一看特別好,回家就都開始建火壟,建成之后香菇都出來了,都很高興。我在香菇方面有幾個創(chuàng)新,現(xiàn)在漯河地區(qū)乃至周邊都在用。”張德山自豪地說。
就這樣,張德山的香菇種植規(guī)模越做越大,最多的時候,在周邊發(fā)展了近二十個香菇種植基地,年種植香菇達200多萬棒。由于品質可靠、貨源有保障、人還實在,很多外地客戶開始慕名前來收購。
“擱現(xiàn)在你要是十一月左右來,我們村連三輪車都進不來,來拉貨的大車能把街都堵滿。”張德山眉色飛舞道,“現(xiàn)在都得至少提前兩天預定,你要是直接來,就沒有現(xiàn)貨給你。”如今的李斌莊村早已成為了馳名中外的香菇種植基地,產品更是供不應求。
通過張德山的帶動,經過幾年的拼搏,李斌莊村80%以上的村民都在種香菇。其他剩余的村民雖然不種香菇,也從事著和香菇經紀人等與香菇產業(yè)有關的行業(yè),李斌莊真正成了遠近聞名的香菇基地,市場規(guī)模越來越大。
香菇飄香,同時也為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心劑。村民張付順一家原來是貧困戶,家里幾乎沒有勞動力,生活過得非常拮據(jù)。在張德山資金、技術、管理等全方位幫助下,張付順跟著張德山種起了大棚香菇。2015年,張付順家的香菇賣了5萬多元,順利摘下了貧困戶的帽子。如今,張付順家年種植香菇近11萬袋,年收入達30萬元。前不久添置了一輛20多萬元的轎車,日子越過越滋潤。
張德山主動把自己掌握的種植技術無償提供給像張付順一樣的村民,這些村民致富不忘感黨恩,現(xiàn)在張付順也像張德山那樣,開始帶動其他貧困戶脫貧致富,每年為村里提供十幾個就業(yè)崗位,帶著大家一起致富。“我們村共有300多戶人家,三分之二都有小汽車,一家兩輛的不在少數(shù)!”談起李斌莊村的經濟騰飛,村支書溫玉山滿臉的自豪。
在張德山的帶動下,李斌莊村香菇種植產業(yè)不僅樹立了品牌、富裕了自身,還輻射帶動該鄉(xiāng)白果樹村等17個自然村和保和鄉(xiāng)、孟寨鎮(zhèn)、姜店鄉(xiāng)等多個鄉(xiāng)鎮(zhèn)近萬人靠香菇種植致富,產品遠銷福建、廣東等沿海城市。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家每年都會定下大批訂單,在全縣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帶動效應,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zhàn)貢獻了一份力量。
“我現(xiàn)在慢慢從種香菇轉移到菌種的培育和菌棒、技術上的供應,現(xiàn)在市場做大了,名氣也打出去了,咱的香菇都不愁賣,就想著通過自己多帶動一些貧困家庭?,F(xiàn)在周邊的十幾個村,包括武鋼等周邊縣市也被帶動起來了,今后自己做好他們的后勤保障,讓香菇走上更廣闊的國際市場。”張德山躊躇滿志地說。
“我能有今天,得益于國家的好政策,自己富了不算富,鄉(xiāng)親們都富了才算富。今后,我還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把香菇產業(yè)做大做強,帶領更多的鄉(xiāng)親靠勤勞的雙手發(fā)家致富,讓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張德山信心滿滿地說。
(來源:映象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