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時節,在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區竹亭鎮上車村,第一書記鄧勇正踱步在竹蓀基地,認真查看田壟水勢和溝渠通暢情況。“這雨下了兩個小時,溝渠有點堵著了,我得趕緊把它疏通開來好讓積水排出。”鄧勇邊說著邊與村干部們一起拿著農具忙活起來。
一米八的個頭,皮膚黝黑,身材微胖,精神抖擻,豪爽干練,是鄧勇給人的第一印象。自2017年袁州區委宣傳部派駐鄧勇到竹亭鎮渣林村做第一書記,退伍軍人出身的他在扶貧一線已有三個年頭,用小竹蓀發展起扶貧大產業。
2018年5月,鄧勇被派駐到金瑞鎮吼里布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地處偏僻的吼里布村,一直以傳統農業為主,田廣卻收效低,不少青壯年勞動力紛紛外出務工,留在村里的勞動力少了,土地的收效更低了。想帶領吼里布村“沖出”困境,讓村民真正富起來,就得用好這塊貧瘠土地。于是,鄧勇采取了以村支兩委為核心,黨員帶動,群眾參與的方式,與村民“拉家常”,認真聽取各方意見,制定了脫貧計劃,決定把竹蓀種植作為主導產業。
為推進產業發展,助力群眾增收,鄧勇經常往返于各部門和單位之間,回“娘家”、走“親戚”、發“朋友圈”、聯系戰友凝聚各方資源,尋求全方位幫助,向上爭取到扶貧資金22.5萬元,流轉村內20畝閑置土地,通過“黨建+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發展竹蓀種植、加工、銷售一體化產業,聘請貧困戶到竹蓀基地務工,讓村里的剩余勞動力實現家門口就業。2018年,曾經偏僻無產業的吼里布村產出了1300公斤干竹蓀,通過精細化管理,2019年,干竹蓀產量達到1500公斤。為了提升銷售價格,2019年鄧勇專程到福建省莆田縣考察全國最大菌類銷售市場,通過聯系到福建的戰友,將干竹蓀的售價從140元每公斤提高到300元。2018年,竹蓀給吼里布村帶來了20萬元的產值,2019年,產值一下子提升到40萬元。
易外牙是吼里布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曾經住的房子被鑒定為危房,在鄧勇的幫助下申請危房改造,現在住在60平方的新房里。易外牙雖年過六旬,但憑借著熟練的種植管理技術,今年,鄧勇又邀請他來到上車村教授貧困戶種植技術。金瑞鎮慣塘村村民劉長紅是個農業好手,得知吼里布村竹蓀產業發展得紅紅火火,便也開始拜師學藝,2019年,劉長紅種植了28畝竹蓀,年底,鄧勇幫劉長紅將干竹蓀銷往莆田縣的批發市場,劉長紅光靠竹蓀便獲得5萬元的純利潤。
2019年8月,鄧勇被派駐到竹亭鎮上車村擔任扶貧“第一書記”,方圓5平方公里的上車村,他用“鐵腳板”反復丈量。“全村貧困戶40戶145人……”很短時間內,鄧勇就把上車村的情況摸得清清楚楚。面對村集體無產業,脫貧缺乏發展動力,鄧勇大刀闊斧,帶領村支部流轉了村內100畝閑置土地,平整土地、修通溝渠,購買竹硝,堆肥、發酵,通過“公司+合作社+黨支部+貧困戶”模式,將竹蓀產業帶到上車村并擴大規模。
今年,突如其來的疫情給各行各業帶來考驗,竹蓀產業也不例外,一面是菌種播種的時節不能錯過,一面是竹蓀栽培種運輸受阻,鄧勇便和村干部趕赴福建省將樂縣,協調安排栽培種及時到位。3月,8萬袋竹蓀栽培種陸續運送到上車村田間,確保春耕春播不誤時節。“鄧勇帶著我們蹲在種子公司,泡面一吃便是一周,連軸開了幾天車,還好栽培種及時播種下田了!”上車村村支書黃祖忠回想起來,仍感到欣喜。
種植竹蓀第三年,如何通過改進技術,提高產量是鄧勇面對的新難題,為此,他專門邀請竹亭鎮南池村第一書記殷世信一同發展竹蓀產業。“他是農業出身,田間地頭的事我得拜他為師。現在我們畝產干竹蓀達60公斤,我們必須通過技術革新,提高產量和竹蓀品質,力爭將畝產達到75公斤。”鄧勇堅定地說。
5月,鄧勇和殷世信來到福建省將樂縣和當地農業局農技推廣站交流,學習他們通過加肥處理,將竹蓀采摘后的土地充分利用,實現輪作。“我們袁州區的氣候和土壤條件非常適合發展農業,今年,我們打算合理利用肥料,通過連續利用資源,種植馬鈴薯、紅薯等農產品,提高土地的產出,進一步增加收入。”
考慮到疫情可能帶來的影響,鄧勇和上車村村委在擴大種植規模的同時,購買了3臺大型烘干機和儲量可達50萬噸的凍庫。“根據采摘時段的不同,我們將竹蓀分為三種品類進行差異銷售,如遇價格下跌行情不好時,我們還可將竹蓀進行冷凍處理,來年再爭取賣個好價格。”鄧勇介紹道。
鄧勇算了一筆賬:“進入采摘豐收期,現在基地有70名村民,每天可以采摘濕竹蓀1500公斤,加工后有約115公斤干竹蓀,今年爭取賣個好價格!”
(來源:宜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