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天,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浦南鎮溪園村迎來今年種蘑菇時節,種植大棚前,村民們正忙著用稻草進行堆料,再過30天,垛料充分發酵后就能進入大棚。
種植蘑菇可是個技術活,原料的配比、溫度、濕度、通風時間等每個環節都需要十分注意,稍不留神,蘑菇的產量就會大打折扣。近幾年,溪園村每年都有七八期關于食用菌種植的培訓,薌城區農業農村局定期聘請農技專家和農藝師進村入戶,為村民種蘑菇答疑解惑。技術提升了,村民的收益也跟著提檔。
溪園村村主任林海木說:“在農技員的指導下,現在,村民改變了原有的種植模式,建料堆在30天后才進大棚,以確保這些肥料能充分發酵后轉化出營養成分,再播菌種。現在,溪園村每平方米大棚的蘑菇產量可達25公斤。”
溪園村依洲傍水,土地肥沃,種植食用菌歷史悠久,但地處九龍江北溪東岸,交通閉塞,入村的一條縣道十分狹窄。種植食用菌需要的大量稻草、秸稈等原料多數從外地運輸進來,并且到了蘑菇收獲季,許多采購商的大貨車沒法直接開進村,只能在村口主干道裝卸貨,再由農用小車運輸貨品進出溪園村,無形之中,為村民增加不少運輸成本。
如今,溪園村已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食用菌專業村,現有食用菌種植戶250戶,蘑菇種植面積25萬平方米;白背毛木耳種植達250萬袋,全村年純收入達1000多萬元。該村1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依靠種植食用菌已全部實現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