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松茸原本生長在赤松樹木根部,與樹根共生的一種野生食用菌,因風味獨特,營養豐富,可與野生松茸媲美。兩天冬雨過后,河南省嵩縣紙房鎮馬駒嶺村樹林下的秸稈堆里,返鄉創業農村青年鄧志綱正在采摘赤松茸。秸稈堆是鄧志綱花費數萬元精心配制的赤松茸菌床。鄧志綱在山東見過當地農民種植,經過多方打聽,得知老家有人小規模試種,便自己也開始種植。
但是,當地消費者沒有見過這種菌類,市場接受力有限,外地來的客商收購價達到近10元一市斤,根據鄧志綱的經驗判斷,如果種植方式得當,一畝地產量能夠達到3000-5000斤,收入可觀。
種植赤松茸不需要太大投資,鄧志綱選擇的場地是村口一塊楊樹林,因為土質不好,長不出莊稼,土地的主人選擇了栽樹。種植赤松茸原料主要是秸稈、鋸末、麥麩等,堆積發酵后按照標準攤在地里,50天左右,松茸菇出菇,9月份種植,能一直采收到明年6月份,天氣特別冷的時候,菌絲不再生長,會在溫度適合的情況下繼續生長。
鄧志綱介紹說:“拳頭大小的一級菇貴,在本地不好賣,畢竟最低也得十幾元一斤,幾十厘米的次品菇能夠賣到6-7元一斤。”新鮮的赤松茸炒熟后嫩滑、爽脆,跟香菇、雞腿菇口感完全不一樣。次品菇的形成是因為菌絲鉆到了堆料的最下面,甚至跑到泥土里,生長時間過長,菇柄粗大,口感略次于一級菇。
為了盡快打開本地市場,鄧志綱夫妻倆找了很多飯店,免費讓他們試用,他說:“目前,嵩縣的赤松茸種植規模較小,湊不夠收購商一車貨。天氣好的時候,幾家會共同湊一車鮮菇運到收購商處。天氣不好,采收不多時,我們就嘗試在本地銷售,如今,已有多家飯店開始訂購新鮮赤松茸,制作特色菜。”
按照目前采收情況,鄧志綱估計到明年采收結束,每畝地收入應該在2萬元左右。由于是第一年種植,鄧志綱經驗不成熟,堆料沒有和土壤隔絕,導致部分菌絲鉆進泥土里,明年,將會對堆料進行改進,避免出現大量次品菇。
隨著冬季來臨,霜雪對赤松茸的生長也會產生影響,鄧志綱已做好準備,隨后,會采取措施,讓嵩縣老百姓在春節時期也能品嘗到這種新鮮的菌類,保障生態環境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率,是近幾年來的普遍認識,用發酵秸稈種植赤松茸的出現,可以有效降低農村秸稈焚燒,既保護了鄉村生態環境,也可以增加農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