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春分過罷,晝夜各半,自然萬物享春光普照、得春雨浸潤,處處生機盎然。河南平頂山市舞鋼市楊莊鄉葉樓村的金菇菌業公司內,120余座標準化香菇種植大棚一字排開,格外壯觀。在一座大棚內,39歲的王晶不時擺弄著架上的朵朵香菇。個頭兒不高、皮膚黝黑的她,言談舉止靦腆樸實,輕言細語地向記者細述自己的“菇”事。
弱肩抵風雨
王晶出生于河南周口市一個農村家庭。因為自幼家貧,她對“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這句話體味得尤為真切。
1996年,王晶來到位于舞鋼市楊莊鄉柏莊村的親戚家生活。之后,在當地供銷社打工時,她發現物資回收行業利潤不小。于是,不到20歲的她果斷開了一家有色金屬回收站,后來,由于廢鋼市場行情下落,王晶的廢品收購生意“做到了頭兒”。而此時,電商行業剛剛興起,她及時報名“淘寶大學”上網課、學電商,并陸續在各大平臺上開起網店。從事電商行業10余年,王晶把網店注冊到了香港、美國,一度成了圈子里小有名氣的網店達人。
返鄉勇擔責
2019年春節前后,舞鋼市脫貧攻堅工作正值關鍵時期。返鄉探親的王晶偶然聽到在扶貧一線工作的丈夫談及時下的扶貧故事,很受觸動。群眾的謀生之艱再加上她對農村固有的情結,王晶萌生了“待在家里依托農業做點事情”的想法。此時,楊莊鄉落實上級號召,鼓勵在外人士返鄉創業支持脫貧攻堅。該鄉黨政班子人員多次到王晶家里談想法、發邀約,為她講政策、搞謀劃、找場地,王晶被徹底感動了。
2019年10月,王晶將事業重心轉移至“家鄉”。結合得天獨厚的香菇種植傳統優勢,她決定利用自己的電商平臺和渠道資源,發展規模化香菇種植產業,通過做大做強特色農產品帶動群眾增收致富。
在多方支持下,王晶和她的金菇菌業公司從建廠到投產再到見效,不斷上演著“速度與奇跡”:2019年底入駐后,公司按照統一規劃、育種、制棒、管理、銷售和保底收購的“五統一保”模式幫助農戶發展產業,即公司建大棚、農戶來經營,最后公司保底收購農戶的香菇。截至去年底,王晶先后投資2800余萬元建起占地150畝的120余座大棚,并建成10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流水線和配套滅菌車間、香菇酒發酵車間,年產5萬噸的有機肥流水線和配套廠房;在已實現年產食用菌鮮品1300余萬公斤的基礎上,制作香菇醬2000余瓶、干香菇25萬余公斤、香菇脆片休閑零食萬余盒、香菇酒1噸多。
守諾踐初心
大棚建起來,王晶隨即采取靈活方式,踐行著當初助農增收的諾言。在政府部門的主導下,她采用“龍頭企業+村集體+貧困戶”模式與19個村簽訂“代養代管協議”,為村集體增收24.75萬元,帶動近600個貧困戶實現戶均增收600元以上,同時免費為農戶提供菌棒、技術、大棚,農戶只需付出勞動即可賺錢。此外,土地入股分紅、園區務工收入等使周邊群眾足不出村就有了穩定的增收渠道。
就下一步工作,舞鋼市計劃依托金菇菌業公司建立食用菌現代農業產業園,通過輻射帶動、深度融合發展餐飲、民宿以及加工、物流等產業,激活區域生產鏈條,解決周邊香菇廢渣、秸稈、養殖場糞便等有機肥回收利用問題,并通過科教培訓,全方位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培養致富能人,目前骨干農民技能培訓率達80%以上。
“盡管去年受疫情影響較大,但是承包大棚的農戶依然賺到了錢。今年新建的大棚也早早被搶訂一空。她時時處處想著群眾的利益、集體的利益,跟著她干,日子越來越有奔頭兒。”村民余喜民是第一個跟著王晶“吃螃蟹”的人,并從中嘗到了甜頭。
盡管回鄉創業打拼經歷了太多的艱辛,并且當下預期收益低于當初做電商、搞理財的收益,可王晶依然堅定地說:“政府把平臺搭建得這么好,我一定要帶領群眾把日子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