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三十多年如一日,從書本到課堂、從課堂到田間,再從田間回歸課本,把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食用菌生產技術等課程講得繪聲繪色,今天,我們走進首屆“銅仁杰出人才獎”入選者顧昌華,一起聽聽她的感人故事。
“希望大家不忘初心、砥礪奮斗,真正成為手上有繭、腳下有泥、心中有民的職業教育好老師,”這是銅仁職業技術學院農學院教師、食用菌工程中心負責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首屆全國教材建設先進個人”、“全國巾幗建功標兵”、“貴州省第9批省管專家”、首屆“貴州杰出人才獎”提名者和“銅仁杰出人才獎”入選者顧昌華教授對職業教育青年教師的寄語。
憑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闖勁,憑著一股滴水穿石的韌勁,她用勤勞、勇敢和智慧譜寫新時代職教人的成長故事。
20世紀80年代初,顧昌華考入貴州農學院,老師講解的大型真菌、野生菌的形成、食用菌栽培等知識,激發了她的興趣,自此,她和食用菌結下不解之緣。
在學生眼里,顧昌華是一位有耐心的“微笑老師”,她總是面帶微笑地向我們講授病蟲害如何防治、食用菌怎樣栽培,”在同學們遇到困難想要放棄時,她會說,“科學研究的道路從來都不是平坦的,我們只有從挫折和失敗中百折不撓地去尋求并且靠近真實。”在她不斷的鼓勵之下,同學們又燃起了不服輸的斗志,更加專心地投入到實驗研究中。
36年來,顧昌華一直在課堂、實驗室、田間往返,把最寶貴的年華奉獻給了農業科學,作為學院食用菌工程中心負責人,食用菌研發是顧昌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顧昌華的組織與影響下,組建了一支年齡、學員結構合理、各有專長的“職教名師+技能大師+行業能手”優秀團隊,扎根黔東開展科學研究。一是依托特色資源做科研,在食用菌良種引進、選育、馴化及梵凈山野生食藥用菌資源的收集與鑒定等方面深入研究,實現了羊肚菌、平菇、香菇等優良品種成果轉化,促進了地方食用菌產業發展,在《中國植保導刊》等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主持國家級、省級、市級項目20余項,作為第一主編撰寫《園林植物識別技術》高職高專“十二五”規劃教材;二是積極推動專業建設,領銜組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使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從省級重點示范建設專業升格到國家骨干高職院校重點建設專業,骨干專業項目建設以優秀等級通過國家驗收;三是作為專業帶頭人,帶領設施農業技術專業團隊對接地方產業,開展課程、教材和教法的改革,成績突出,獲評省級植物生產技術和生態農業技術優秀教學團隊,榮獲省、市五一巾幗標兵崗,領銜食用菌技術服務團隊獲得貴州省高校服務農村產業革命“先進集體”。
多年來,她始終把田間地頭作為工作的主戰場,把良種良法推廣到農村,探索食用菌培育技術,以“示范菇農看、指導菇農干、幫著菇農賺”的服務理念,指導企業和農戶攻克一個又一個農業技術難題,為銅仁市10個區縣100余個鄉鎮,100余個村食用菌、水果、蔬菜等產業提供技術服務,2019-2021年三年間,開展羊肚菌、香菇、黑木耳等食用菌專題培訓30余次,共計培訓食用菌管理人員、種植大戶和菇農16480人次,現場技術服務指導共計500余次。她指導梵天菌業、貴福菌業、滑石香菇基地等食用菌生產企業20余家,得到企業一致好評,多次獲評“萬名農業專家服務‘三農’行動”優秀專家。指導幫扶萬山區敖寨鄉發展食用菌產業1100萬棒,累計實現產值9000萬元,純利潤近2000萬元,有效帶動精準扶貧戶260戶、782人受益,輻射帶動1000多名苦難群眾增收致富。
她幾十年如一日,用一顆真誠的心面對農民朋友,服務地方產業快速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在“一師一班一村一品”、“教授下基層”、“農技服務微信公眾號”等服務載體都有她的身影,線上交流、答疑,線下指導、服務,解決技術難題和生產問題,真正將論文寫在了黔東大地,為銅仁市農村產業革命提供技術支撐。
作為市食用菌產業專班技術負責人,參與銅仁市食用菌產業發展的調查研究、方案制定、規劃設計等工作,負責起草了《銅仁市食用菌產業發展規劃》,編制了《銅仁市食用菌百億級特色優勢產業集群規劃》,在規劃中提出了重點發展黑木耳、香菇、竹蓀、羊肚菌、雙胞蘑菇五大單品,結合地方資源稟賦,“一圈兩帶”科學布局,被市委市政府采納。在村寨農戶、田間地頭,手把手面對面教會農民發展種植業,指導企業攻克技術難題和幫助農戶解決生產問題。被群眾親切地稱為“蘑菇教授”、“菇仙姑”,優秀事跡被《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新華每日電訊》等多家媒體報道。
在學校師生眼里,顧昌華是一位和藹可親、樂于助人的好教師;在菇農眼中,她是不辭辛勞、值得信賴的“蘑菇教授”,面對別人的贊譽,她總是很謙遜地把研究成果歸功于團隊的努力。36年來,她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件事——做好食用菌,正是這份熱愛與堅持,讓她于平凡中體現了不平凡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