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村民楊臣:循環發展 開出羊肚菌致富“良方”
小滿剛過不久,貴州大方縣鼎新鄉長豐村村民楊臣采收完羊肚菌后,又埋頭投入到中藥材的培育中。
長豐村地處烏蒙山腹地大方縣鼎新鄉,山多地少,長期以來守著大山沒飯吃,年輕人紛紛“逃離”。作為村民中為數不多的大學畢業生,楊臣卻選擇逆流而上,返鄉創業。
2015年,楊臣從武漢生物工程學院畢業后,決定回鄉創業,在闖出一番事業的同時改變家鄉落后的面貌。“國家重視‘三農’,對返鄉創業的扶持政策也多,我就依托自身所學發展食用菌和中藥材產業。”楊臣說,“從小父母外出務工,一家人總是聚少離多。能讓鄉親不用外出就能就業,陪伴孩子成長,這是我一直的夢想。”
2016年,他揣著2萬元和父親省吃儉用攢下的2萬余元,開始建設大棚。“用竹子和塑料膜搭起32個簡易大棚,完善實驗室和無菌車間,種了2萬棒姬菇菌。”楊臣說,通過一家人齊心協力,大棚產出的姬菇菌品相好,陸續上市后,實現銷售收入近7萬元。
楊臣種植食用菌成功的消息引起鼎新鄉黨委、政府的關注,鄉里先后整合扶貧資金入股楊臣的食用菌種植基地擴大規模,帶動更多當地群眾致富。
有了政府的支持,楊臣進一步完善實驗室和無菌車間,購置了菌棒生產設備,新建了鋼結構大棚,食用菌產業越做越大,2019年,楊臣的姬菇菌種植達到35萬棒,產值超過200萬元。
食用菌種植規模越來越大,新的問題隨之而來,食用菌采摘后,剩下的菌棒廢料怎么辦?
“中藥材是貴州省的主導產業,我們鄉也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能不能用菌棒廢料來種植中藥材?”楊臣一番思考后,開始用大學學習的生物工程專業知識,用菌棒廢料作為基質培植10株野生巖黃連,并經過馴化育種,成功培植出仿野生巖黃連。試種成功,楊臣非常高興,不僅菌棒廢料實現了再利用,還讓基地又多了一個產業。
“現在基地200個大棚種植巖黃連,采收后預計實現產值近200萬元。”楊臣說,下一季將繼續擴大食用菌種植規模,同時進一步擴大巖黃連種植面積。“目前基地有100人務工,擴大種植規模后我們就能讓更多村民來務工增收。”
如今,已有3戶村民學習種植技術也種起了食用菌,楊臣負責提供菌棒,村民負責種植,種出來的食用菌楊臣再以市場價回收。
新發村的李軍年初從基地購買1萬棒菌棒,如今,已實現銷售收入3萬多元。“基地提供技術指導,我比較安心,”李軍說,今年,他計劃再增加種植2萬棒。
從艱難起步到事業有成,從種植食用菌到培育中藥材,楊臣通過所學用科技為農業賦能,成為加速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力軍”。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