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央視一套《山水間的家》第二季的節目中,一位年輕小伙向主持人撒貝寧帶領的“山水小分隊”發出采摘竹蓀的邀請。
此行,讓主持人一行不僅一飽“真菌皇后”破“蛋”而出、抖出菌裙的神奇景象,也一嘗入口嫩脆爽滑,回味香甜鮮美的封開特色美味。
這位讓撒貝寧頻頻點贊的竹蓀種植青年,是廣東省封開縣木素菌業有限公司聯合創始人及總經理陳嘉龍。通過陳嘉龍的創業故事,了解這一個個小竹蓀是怎么成長起來的。
心系家鄉,竹蓀種植青年破“蛋”出
陳嘉龍從鄭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技術專業畢業后,到上海一家知名食用菌工廠從事技術工作。雖然收入有保障,但他一直惦記著家鄉的鄉鄰,“他們沒有技術、缺少致富門路,只能常年在外務工賺錢。”
陳嘉龍的家鄉封開縣氣候適合種植竹蓀,竹蓀在城市的銷售價格高、銷量好,能幫助鄉鄰賺到錢。2015年底,他和8名志同道合的好友回到老家封開縣江川鎮新興村,一邊考察分析種植竹蓀的可行性,一邊學習鉆研種植竹蓀的技術難題。
2016年9月,陳嘉龍和團隊共同出資成立封開縣木素菌業有限公司,從事食用菌等農副產品的技術研發、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等。公司立足于當地豐富的竹、木、土地等資源,定位以綠色健康無公害為宗旨,致力于發展大健康產業,大力發展綠色林下經濟,帶動鄉村產業發展,振興鄉村經濟。
隨著首批產品日漸成熟,陳嘉龍團隊指導當地村民采摘、分揀、加工和儲存,很快便擴大了規模。但一場洪水淹沒了即將收獲的竹蓀基地,投入化為烏有。封開縣人社局伸出援手,向陳嘉龍提供貼息貸款和一次性創業補貼,以幫助災后重建。
陳嘉龍團隊再次振作,快速開啟第三批種植計劃。
工廠化種植,技術突破開新局
在竹林等自然環境下種植竹蓀,旱澇不保收,成了陳嘉龍的心頭之患。所幸,知識與技術是陳嘉龍緊緊抓在手里的資本。多年來,他不斷優化種植技術,解決銷售痛點難點。
目前,陳嘉龍已摸索出一套新的核心技術,建起周年化竹蓀工廠,通過這套技術可以提高竹蓀的產量,實現常年供應。通過技術攻關,在工廠化種植過程中,通過空調調溫,每年可以種三造竹蓀,比起傳統種植模式——一年種一次,每次生長周期長達三個月,同一地塊要隔兩三年才能種一次,效率提升了不少,冬季也能種竹蓀。
“竹蓀工廠”坐落在勵志新村蔬果溫室大棚。陳嘉龍介紹,選擇將竹蓀種植基地轉移到此處,是看中賀江豐富的竹林資源以及賀江碧道畫廊景區,這能給竹蓀的種植、加工、銷售、體驗等帶來更多發展機會。
陳嘉龍沒有忘記回鄉的初衷。他和團隊通過搭建一個集食用菌培養基制作、菌種生產、技術服務、冷鏈運輸、加工銷售為一體的食用菌生產平臺,以“公司+平臺+農戶”的模式,吸納鄉村勞動力,提高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積極性。
目前公司已幫助200多人實現在家門口就業。同時該模式在其他村鎮得以復制,在封開縣形成了特有的竹蓀產業鏈。陳嘉龍坦言,目前竹蓀產業鏈供應尚未完善,對產能擴大形成了掣肘。
優惠政策,強化產業人才引育
回鄉創業之路,陳嘉龍團隊走過高山低谷,也發現了鄉村振興過程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他們的事業順利堅持下來。
近年來,封開縣制定出臺不少支持“新農人”在鄉村創新創業的優惠政策。
2022年,率先出臺人才工作書記項目《封開縣新農人助力鄉村振興人才計劃》,項目資金100萬元納入全縣人才發展專項資金預算。圍繞“一雞一豬三棵樹”的產業優勢,先后出臺不同產業的獎勵措施,大大鼓勵了更多本土人才回鄉創業振興鄉村。深入實施“西江特色產業”人才項目的實施,落實資金扶持,強化產業人才引育。
在智力方面,封開縣積極探索鄉村振興“柔性引才”新實踐,依托鄉村振興人才驛站,邀請各領域農技專家學者以及聯系科技特派員隊伍授課。強化校企聯合培養,推動“新農人”企業與科研院所產學研合作,源源不斷為“新農人”干事創業提供技術支撐。
封開縣還因地制宜為“新農人”提供在鄉村創業的條件,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土地流轉保障、創業貸款支持等,將各類公共服務更好地覆蓋到鄉村創業的全過程。(來源:封開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