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6月24日在北京揭曉,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領銜申報的《食藥用菌全產業鏈關鍵技術創新及應用》項目榮獲一等獎。
年逾八旬的李玉有“蘑菇院士”之稱,他說,此次獲獎有利于進一步推動中國食用菌產業壯大發展,感覺距離自己的“食用菌強國夢”近了。
李玉。(資料圖) 劉棟/攝
中國糧食產量連年攀升,但糧食安全須臾不可放松,官方明確提出“大農業、大食物”的新觀念,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動物微生物要熱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徑開發食物資源。
在這件事上,李玉已經做了55年。他向記者表示,菌物是微生物的重要組成,與食物關聯最直接、最緊密,被定義為廣義的糧食。2021年,李玉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評為“糧食英雄”。有人不理解,搞食用菌的怎么成了“糧食英雄”?“實際上這正說明菌物產業對保障全球食物安全的重要作用。”李玉說。
這些年,李玉帶領團隊實現了菌物精準育種技術的“國產、自主、可控”,創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木耳、平菇等高產優質新種質11000余份、育成新品種45個;提出的“木腐菌草腐化”理論在循環農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創制的食藥用菌“智慧方艙”栽培技術集成解決方案,打造了食藥用菌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新模式。
中國是最早發現并利用菌物的國家,是菌物資源大國。李玉說,1978年到2018年是中國菌物產業走向振興的40年。1978年中國食用菌產量5.7萬噸,到2018年已超過4000萬噸,年產值達3000多億元。目前,中國食用菌產量占到全球市場的七到八成。
李玉是中國“南菇北移”“北耳南擴”“木腐食用菌草腐化栽培”的倡導者。在他的推動下,吉林蛟河、河北阜平、山西臨縣、陜西柞水、貴州銅仁、浙江慶元、安徽金寨等地區,菌物產業蓬勃發展。
據李玉團隊統計的數據,2017年以來,陜西柞水累計發展木耳1.58億袋,實現5億余元的總產值,51個貧困村因此穩定脫貧。
中國菌物產業發展經歷了手工傳統生產、現代技術雜交育種、自動化和電氣化、智慧菌業四個階段。李玉表示,現在更應該注重進一步實現生產智能化,用工業化思維發展現代化菌物產業。
李玉說,中國要有自己的生產設備和流水線,還要做好全產業鏈延伸,不能局限于生產面條、餅干,而應有更深更高層次、涉及國民經濟方方面面的產品。
2020年,李玉在黑龍江佳木斯黑木耳生產基地察看木耳晾曬情況。(資料圖) 吉林農業大學供圖
據悉,中國的菌物技術還推廣到了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助力欠發達國家保障食物安全上發揮了積極作用。在贊比亞,李玉培育的適宜當地種植的食用菌品種,讓當地人可以全年吃上蘑菇,被譽為“南南合作的典范”。
目前,李玉最憂心的是中國大宗食用菌菌種相對缺乏。采訪中,他強調最多的是,必須要依靠高科技提升食用菌育種技術和能力,利用基因編輯等先進技術,選育新品種,提高育種效率。
李玉自稱“80后”,不僅時常天南海北出差調研,還堅持給本科生講課。他說:“我們這個學科在普及上還要下大氣力,要讓年輕人理解它、愛上它,中國才能最終成為食用菌強國。”(來源: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