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為農業系“保險帶” 農業風險呼喚農業保險
發布時間:2003-06-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越州家禽育種有限公司與上海一家公司有每年400萬羽紅寶雞成雞的訂單業務。由于受突如其來的非典疫情影響,四五月份該公司至少有50萬羽的訂單“縮水”,收購率僅為50%左右,損失高達100多萬元。該公司一名負責人無奈地說,要是有農業保險就好了。
眾所周知,農業是抵御自然災害能力較差的“弱質產業”。盡管近年來,隨著農業結構調整步伐的加快,高效益、高附加值的農業發展勢頭迅猛,但農業的高投入、高產出,也同樣伴隨著高風險,承受著自然與市場的“雙重風險”。去年的一場突然停電事故,導致越州家禽育種有限公司的雞舍溫度過高,在短短兩小時內,1.8萬余只種雞死亡,直接經濟損失120多萬元,間接經濟損失達300多萬元。
這類因缺少農業保險而蒙受巨大經濟損失的事件并不鮮見。去年,越城區靈芝鎮珍珠養殖專業戶何新法、何新潮兩兄弟,拿出多年辛苦積蓄的100多萬元,承包坡塘的100多畝河塘養殖珍珠。但是,一場意外使20多萬只河蚌在一天內全部死亡,損失近百萬元。手捧死去的河蚌,兄弟倆欲哭無淚。他們同樣想到參加農業保險,可是保險公司沒有開辦此類保險業務。
在保險業種類與日俱增、農民參保意識不斷增強的今天,作為基礎產業的農業保險為何無人問津?在采訪中,不少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說,現在保險公司都是企業,必須考慮自身的經濟效益,農業相對于二三產業來說,不但生產周期較長、經濟效益不明顯,而且還受多種自然因素制約。
因此,開展農業保險業務,實際上就是開設了一種高風險、高賠付的保險業務。據介紹,10多年前,我市曾有保險公司開設過此類保險,后來因風險太大而自然中止。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農業保險難,還在于這類保險業務的特殊性,其理賠程序和理賠范圍難以認定,比如參保的一個漁場死了魚,找保險公司索賠。面對成千上萬的死魚,保險公司很難辨認哪些是保過險的、哪些是沒有保過險的。同時,由于高賠付,自然導致農業保險的高保費,而高保費又令更多農民買不起保險,農業保險也因此走進了“怪圈”。
誰來為農業生產系上“保險帶”?
據了解,在一些發達國家,農業保險早已成為政府保護和支持農業的一個重要手段。上海市也已在全國率先出臺農業保險實施辦法,由政府給予農業保險一定的政策和資金扶持。根據規定,上海市郊農民在養殖業及蔬菜、水稻等種植業方面投保,可獲得政府部門25%至45%的保險費補貼。
開展農業保險,減少農民的風險損失,是對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持。為此,不少農業專家和種養戶建議,我市應大力扶持和發展農業保險,盡快建立政策性和商業性相結合的農業保險制度。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