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職業教育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
發布時間:2003-07-14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摘要:近幾年來,由于種種原因,我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程度、規模、速度都呈下降趨勢,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把人口數量優勢變為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是關系到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而發展職業教育,減少素質偏低的勞動力供給,是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進一步合理、有序地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把人口數量優勢變為資源優勢和經濟優勢,是關系到我國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戰略問題。因此,探索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內在制約因素,尋求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一、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內在制約因素及其后果
真正影響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內在主觀因素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是農村職業教育的基礎薄弱,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較低。
農村勞動力素質與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程度是密切相關的。隨著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我國農村勞動力素質較過去有所提高,但從整體素質來看仍然較低。據統計,2001年我國農村勞動力4.82億人,占全國勞動力總量的70%,農村勞動力受教育的情況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勞動力比重達87.8%,其中文盲或半文盲勞動力占7.4%,小學文化程度占31.1%,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文化程度只占9.7%,中專文化程度占2%,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5%。在農村,勞動力受過專門技能訓練的僅占13.6%。2001年,當年轉移的農村勞動力中,小學以下文化程度的占當年轉移總量的23.5%,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達62.9%,高中、中專文化程度的比重達10.2%,大專文化程度的占0.7%,經過專業培訓的勞動力程度比重為12.7%。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低。尤其是一些素質相對較高的農村勞動力率先轉移出去后,剩余勞動力素質就更低。農村勞動力素質低,直接帶來如下后果:
1.農村勞動力難以接受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農業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致使廣大農村的生產方式大多停留在傳統的耕作模式上,農村勞動力完全退出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不穩。
2.農村剩余勞動力適應不了非農產業的要求。鄉鎮企業是農村非農產業的重點,鄉鎮企業發展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最近幾年,受發展速度下降,企業技術進步,資本有機提高,增長方式轉變以及市場經濟激烈競爭等多種因素影響,鄉鎮企業容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數量在減少,而質量要求卻又在不斷提高,這樣,農村勞動力進入非農產業的門檻有所提高,要轉移出去相對來說比較困難。
3.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影響了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開發,妨礙了農業內部吸收和容納更多農村勞動力。長期以來,我國農業是以產量增長為主要目標的數量型農業,這種農業發展模式為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然而,其弊端也是明顯的,就是用耕地的糧食生產擠占了勞動特別是技術密集的其他種類的農產品生產,使我國農業內部的就業容量日益縮小。目前,我國農產品已經擺脫了長期短缺的局面,優化農業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成為我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國農村完全可以以農業結構調整為契機,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在農業內部就業。具體來說,就是充分利用退耕還林、還草等結構調整帶來的機遇,在保證糧食生產能力穩定提高的前提下,通過合理墾殖、綜合治理、技術改造等多種形式大力發展集約型農業,不斷拓寬生產領域,通過農業的綜合開發,向農業的深度和廣度進軍,做好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這篇大文章,但問題是當前農村勞動力素質太低,不能適用和滿足這一要求。
4.由于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農村勞動力只能實現低層次、不穩定的轉移。近年來,外出流動就業的農村勞動力數量在增加,但必須看到,由于自身素質的影響,他們轉入非農產業從事的都是農產品的粗加工、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建筑業、服裝等技術含量不高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而且在大多數地區,絕大多數轉入非農產業部門的勞動力,不敢完全擺脫農業,放棄土地承包權,仍然利用閑暇時間或用家庭輔助勞動力來經營農業,有相當多的勞動力具有季節性特點,農閑務工經商,農業轉移的勞動力近60%具有兼業性,屬于亦工亦農的轉移,他們大多數人的就業并不穩定,能夠完全脫離農業在外定居的更是鳳毛麟角。這種不穩定的低層次轉移,一旦受國家大的宏觀經濟環境的影響,就很容易形成農村剩余勞動力大量回流的現象。
二、發展職業教育,減少素質偏低的勞動力供給,是解決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治本之策
既然農村勞動力素質偏低是制約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數量,特別是層次提高的內在、主觀因素,因此,發展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應該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增加勞動力有序供給的治本之策。然而,通過發展職業教育來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的統籌規劃,需要政策法規的配套與健全,需要相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也需要廣大農民思想上的認同。當前,迫切需要抓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突出農村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加強對職業教育發展的整體統籌規劃。這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基礎。政府不僅要從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本身,更應該從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現代化及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高度來看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鑒于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是我國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復雜的歷史任務,政府要在確保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通過立法的形式來強化職業教育特別是農村職業教育的戰略地位。教育行政部門要像抓九年義務制教育那樣來抓農村職業教育,像抓農村“雙基達標”那樣來抓農村職業教育的基礎設施建設。為了充分利用現有職業教育資源,協調組織多方力量,政府要力促分管職業教育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勞動部門搞好職業教育發展的統一規劃,協調職業教育的整體布局,完善職業教育的各種形式,按照各自的職能,有所側重地抓好職業教育及其相關的配套工作,以確保職業教育的重點由城市轉向農村,真正形成通過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機制,并使其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
2.實行“多種準入”,引導農民接受職業教育,構筑職業教育這一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這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主渠道。大批低素質的農村勞動力或大批農村初高中畢業生未經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其根本原因是我國沒有實行嚴格的就業準入制度。為了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實現農村勞動力的有序供給,必須推行和落實好三個準入:一是抓好職業準入的落實。要在現已確定的職業準入范圍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地推行職業準入制度,逐步做到凡已公布實行職業準入的行業,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如果沒有接受職業學校教育或職業培訓并取得相應的畢業證或職業資格證則不能就業。二是抓好城市準入的落實。要想發揮職業教育在城市化進程中有序轉移農村勞動力的作用,就必須堅持青年農民要在職業學校畢業,并取得相應職業資格,才能進入大中城市務工暫住,甚至落戶的準入。各類城市企業在聘用一線勞動者時,只能與具有相應職業資格的勞動者簽訂合同。三是抓好年齡準入的落實。我國目前每年新增農村剩余勞動力有500萬—600萬,其中絕大部分是沒有升入高中階段的初中畢業生。據統計,目前我國農村初中畢業生能夠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比例不足50%,這些初中畢業生沒有經過職業教育直接進入勞動力市場,給本來就勞動力供給過剩的就業市場增加了巨大的壓力。因此,各級勞動部門、用人單位必須嚴格貫徹執行《勞動法》,對未足年齡的農村初中畢業生實行就業年齡準人。當然,實行上述三種“準入”,絕對不是歧視農村勞動力,相反,而是要通過這種“準入”來引導農村青少年接受職業教育,激勵農民的教育消費,從動力機制上改變農民接受職業教育的態度,從主客兩個方面營造容納和調節農村勞動力的蓄水池。青少年是未來勞動力供給的主要來源,只有增加對他們的人力資本投入,才能滿足以知識和技術進步為推動力的產業結構調整變化對高素質的能力要求。同時,青少年過早地參加勞動,既加劇了勞動力供給的過剩,又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可以這樣說,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猶如建造一個容納和調節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蓄水池”,它既可延緩和降低勞動力的供給,延緩新生勞動力進入市場,緩解就業壓力,又能夠提高進城青年農民的素質,并推動農村教育普及,把沉重的的人口負擔化為巨大的人力資源,更重要的是它還能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實現勞動力由無序流動到有效轉移,減少轉移出去的勞動力失業又重新回流的可能性。
3.開展不同形式的職業教育,滿足農村勞動力不同層次的就業需求,這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關鍵。由于農村勞動力整體素質低,且參差不齊,社會對勞動力的需求層次多種多樣,加之勞動力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及承擔職業教育的能力各不相同,這就決定了我們發展職業教育,提高農村勞動力素質的途徑不能千篇一律,而應采取多種形式:一是要抓好農村的九年義務制教育,保證適齡兒童的充分入學,既為以后接受職業教育,實現快速就業打下文化基礎,又可防止青少年因輟學而過早流入勞動力市場;二是要抓好職業學校的學歷教育,職業學校的招生重點應該由城市轉向農村,要提高農村職業教育的比重,擴大農村職業教育的辦學規模,提升職業教育的辦學層次,讓更多的農村青少年接受中、高等職業教育;三是要適應市場經濟和農村的實際需要,在農村辦好綜合高中,在綜合高中設置實用的專業課程,使綜合高中學生能夠掌握一兩門實用技術,以便畢業后即使不能升學,也有機會盡快就業;四是要在農村推行就業前的崗位培訓,有計劃、有重點、分層次建立就業培訓網絡,通過舉辦各種類型的農民技術夜校、夜訓班、電視教學開展短期職業技術培訓,使廣大農民掌握必要的基本職業技術職能以適應就業的需要;五是抓好職業教育中的扶貧助學工作,各級政府要把扶貧助學基金納入縣級財政預算資金,確保無能力接受職業教育的貧困學生在基金的扶持下完成學業。
4.加強對農村勞動力教育和培訓后的職業指導,建立、健全就業服務體系。這是實現農村勞動力有序轉移的重要保障。農民接受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自己的就業競爭力,這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基礎,而有效的職業指導則是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重要保障。長期以來,由于缺乏必要的職業指導和必要的就業服務,農村勞動力轉移帶有較大的自發性和盲目性,直接導致了每年一度的民工大潮,這不僅給交通部門帶來了沉重的壓力,也給社會帶來不穩定的隱患。因此,要抓好農村勞動力的有序轉移,必須在職業教育和培訓的基礎上,創造條件切實加強對農村勞動力的職業指導。一是必須健全農村勞動力就業的組織管理機構,統籌規劃和協調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各級政府應在勞動部門內部設置專門機構,統籌規劃城鄉勞動力的開發和利用,制定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宏觀政策。二是要建立健全勞動力的社會調節機制,用靈活的市場機制引導勞動力的流動,調節數量供給,帶動質量提高,拓寬農村勞動力就業空間。三是要建立和完善職業介紹機構,要以縣級職業介紹所為依托,形成縣、鄉、村三級勞動力服務網絡,同時開展好縣際、市際、省際間的勞動力需求信息交流,形成省區間勞務協作橫向網絡,逐步形成包括就業信息、咨詢、職業介紹、安全保障等在內的社會化就業服務體系,擴大地區間、城鄉間勞動力的流動量,減少勞動力的盲目流動。四是要加強對轉移出去的農村勞動力的跟蹤服務和管理,各級政府部門都要建立專門組織,搞好勞動力轉移服務工作,定期對轉移出去人員進行走訪,搞好跟蹤服務,解決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防止已轉移出去的人員大量回流。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