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6-07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都江堰市具有豐富的水資源和優越的灌溉條件。農業種植模式以兩熟制為主、三熟制為輔,常年種植水稻25萬畝左右,油菜12萬畝左右,小麥11萬畝左右,具有豐富的農作物秸稈資源。近年來,由于復種指數不斷提高,秸稈不斷增多,勞動力大量外出和農村燃料結構的變化以及耕牛大量減少,使農作物秸稈剩余量越來越大,農民野外焚燒秸稈的現象愈來愈嚴重,既浪費了有機質資源,又嚴重污染環境,秸稈處理已成為該市的一大難題。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的綜合利用,大力實施集沃土工程、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于一體的稻田保護性耕作,全面開展秸稈野外禁燒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他們的做法是:
一、加強領導,狠抓落實
都江堰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把它作為保護生態環境和旅游資源、提高耕地質量和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一項重要戰略措施來抓,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為組長,市農工辦、農牧局、環保局、財政局、科技局、農機局、教育局、市委市政府目督辦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組織、指導、協調、督查等工作。為確保工作落實到位,一是制定2005年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主要任務:完成41萬畝秸稈綜合利用任務,其中秸稈覆蓋栽培24萬畝、稻田保護性耕作15萬畝、秸稈堆漚1萬畝、秸稈食用菌栽培1萬畝;嚴禁露天焚燒秸稈現象的發生,力爭“紅五月”和“三秋”時節“不見煙霧”,確保大氣環境質量、旅游、交通運輸不受焚燒秸稈的影響。二是明確職責,市政府相關部門按照各自工作職責,分別對本部門秸稈焚燒和綜合利用工作負總責,環保部門為秸稈禁燒執法監管工作的主體,農牧、農機、科技等部門為秸稈利用研發和推廣的主體,并明確了鄉鎮、村社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主要負責人、直接責任人,逐層落實任務。三是堅持領導帶班制度,實行24小時巡查,確保“人員、經費、車輛、物質、制度、措施”六落實,市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市委、市政府目督辦進行專項目標督查,嚴格目標責任考核,嚴格逗硬獎懲。
二、強化宣傳,提高認識
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加強秸稈綜合利用。秸稈綜合利用的主要措施——稻田保護性耕作既保護生態環境,又變廢為寶,培肥地力,保持水土,提高土壤有機質;同時它還大大地降低了勞動強度,對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具有積極作用,其社會效益十分顯著。該市充分運用廣播、電視、標語等形式,組織宣傳車、出動工作組,深入田間地頭向農民群眾宣傳禁燒法規規章,宣傳秸稈綜合利用的途徑和科學知識,并加強技術培訓與指導,傳授以稻田保護性耕作為重點的秸稈綜合利用新技術,2005年已印發技術資料12萬份,印發《都江堰市2005年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手冊》400份。在農村中小學開展宣傳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樹立保護環境的觀念,并發動學生做好家人和鄰里的宣傳工作。各村民委員會和村民小組發動群眾互相監督,訂立禁燒秸稈村民公約,輕者批評、重者由環保部門依法處罰。
三、突出重點,科學利用
在秸稈綜合利用工作中,該市將稻田保護性耕作作為秸稈綜合利用和禁燒工作的重點,大力推廣實施。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是一項集沃土工程、節水農業、生態農業和環境保護于一體,簡化了生產流程的農業新技術,是稻田耕作制度的又一重大變革。2003年以前該市秸稈綜合利用主要推廣固定廂溝雙免耕秸稈還田技術,2003年開始示范推廣稻田保護性耕作技術,推廣面積迅速擴大:2003年建中心示范點8處,示范推廣面積0.5萬畝;2004年建中心示范點18處,示范推廣面積2.5萬畝;2005年計劃在高速公路、旅游沿線、城區周圍1公里范圍內全面實施稻田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面積15萬畝,占稻田種植面積的61.2%。按市委、市政府要求,5年內該市稻田(均有水源保障)將全部實施稻田保護性耕作,徹底解決秸稈野外焚燒問題,秸稈田間綜合利用率90%以上。
四、多方支持,增加投入
都江堰市委、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專門下發文件,明確任務,落實資金,要求相關部門密切合作,協同作戰,新聞媒體加大宣傳,形成全社會齊抓共管的局面。2005年市財政列出專項資金180萬元,用于稻田保護性耕作示范推廣腐熟劑的購買、技術培訓及工作經費,目前小春已落實資金111.2萬元,政府采購腐熟劑160噸無償發放農戶,為秸稈綜合利用和新技術的推廣示范提供了資金及物資保證。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