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5-07-3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清水鄉的爛泥溝變成了養蛙場,福源鄉的紅苕地長出了綠油油的青蒿,茶盤鄉建成了一個萬頭養豬場……如火7月,筆者踏訪營山農村,看到了一幅幅產業蓬勃發展的景象,究其背后,悟出了產業支撐關鍵在于機制創新的道理。
政府投入好“鋼”用在刀刃上
生豬業是營山的傳統優勢產業。有南充雙匯潤豐公司作后盾,銷售市場不愁,但農民一家一戶難以將生豬產業做大。因此,營山把生豬發展目標選在了培育養殖大戶上。為激勵豬大戶,該縣決定從今年起,縣財政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良種豬的引進、圈舍改造補助、良繁與防疫體系建設、技術培訓及獎勵。對新引進外血緣母豬10頭以上的,按每頭50至200元不等的標準予以引種補助;對通過畜牧部門規劃設計的新建10間以上的豬圈的,每間按80至150元不等的標準發放建圈補助。
激勵政策激發了發展生豬的熱情,養殖大戶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茶盤鄉今年在水風、蓮花兩個村,按照“集中成片,規模發展”的要求,發動群眾建圈舍3500平方米。到年底,年出欄商品豬20頭以上的大戶可達50戶,年出欄商品豬50頭以上的大戶可達12戶,整個小區可出欄肉豬1.2萬頭以上。
據統計,目前該縣已建成存欄母豬50頭以上的良繁場75個,建起15個年出欄肉豬2000頭的養殖示范小區,年出欄1000頭以上的生豬工廠70個,出欄100頭以上的農戶達800戶。今年全縣有望出欄生豬100萬頭,創產值8億元。
捆住項目建基地,集中資金辦大事,營山特色水產、中藥材、畜禽養殖等產業規模提升了一個檔次。
轉換角色干部圍繞增收轉
取消農業稅后,營山縣鄉鎮干部的工作職能和內容變了,從指手畫腳的“婆婆”變成了操心勞神的“保姆”。
從青蒿中提煉出來的青蒿素,是國際上緊缺的制藥原材料,浙江華立集團在營山試種青蒿兩年,將營山定為青蒿種植基地。今年該集團在部分適宜鄉鎮大規模租賃土地種植青蒿,派出專人組織生產,請當地農戶進行種植,付給勞務費,在種植規模上去后,該集團將在營山建青蒿素提煉加工廠。
對于這個新的增收項目,營山縣十分重視。7月13日,筆者在福源鄉采訪,發現這里的干部十分忙碌。10多名鄉干部一大早就忙著指導農民對青蒿進行除草、施肥。福源村二組村民廖思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每年每畝可獲得穩定的土地租賃費用約240元,公司請我們打工,翻地、育苗、移栽、除草、施肥等,我家3人掙了3000元勞務費。”副鄉長晏良華接過話茬:“搞宣傳動員、指導技術、協調勞力……鄉上的干部們為了種植青蒿的事起早摸黑,很多人都累瘦了。”據了解,今年浙江華立集團在營山縣共發展青蒿1.5萬畝,農民可掙得勞務費400余萬元。
營山引來一個種植食用菌的增收好項目,客商包銷,農民穩賺錢。淥井鎮黨委書記王建華、鎮長鄧仕海帶頭建起“試驗田”,其他鎮干部也帶頭種植或聯系一戶種植食用菌2000袋以上的農戶。干部們挨家挨戶與農民算對比賬,向他們傳授技術,協調解決種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植食用菌的積極性。目前,全鎮發展農戶85戶,種菇20萬袋,產值可達100萬元,純收入60萬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據介紹,今年全縣食用菌種植規模可達1000萬袋,可實現農民增收3000萬元。
著力協調不讓產業鏈條脫節
營山金環絲廠與南綾綢廠是該縣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本來繅絲與織綢是“一家人”,只是工序不同而已。但過去金環絲廠繅絲需要繭子,但南綾綢廠有繭不提供;南綾綢廠需絲織綢,金環絲廠也不給,兩企業成了“冤家”,造成了產業鏈條脫節。
今年年初,縣委、縣政府領導出面,經過協調,兩家企業達成了協議:營山的蠶繭由南綾綢廠收購,所收繭子烘烤后,按市場價格調配給金環絲廠繅絲;金環絲廠繅出來的絲優先滿足南綾綢廠需要。
縣上著力協調,不讓產業鏈條脫節,使營山蠶桑業邁入了發展快車道。今年春季,全縣發蠶種7600張,產繭26.6萬公斤,實現產值372.4萬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7%、18%和12%。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