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4-0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磨礪滿身技術身無分文
1980年,從部隊退伍的農民趙啟平順理成章地回到山東諸城老家,成為鄉文化站站長。從事文學創作是他多年的夢想。當時,他的工作是編寫地方戲劇本,一年寫一個,很清閑。
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進了諸城這樣的歷史文化古城,“萬元戶”成了家家羨慕的理想目標。趙啟平也做起了各種各樣的生意,但都不盡如意。
經過種種嘗試,趙啟平發現了一個可以學技術的無本生意——種蘑菇。他200元的啟動資金在一堆鋸末和棉花殼里開辦了食用菌廠。從選場地、租大棚、做培養基到種植、養護、出售等一切工序都由他一個人承擔,他不知在種植大棚里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當第一株蘑菇捧在雙手上時, 趙啟平不禁流下了熱淚。
門外漢很快成為食用菌的栽培能手。他隨后應聘到江蘇,成為南京食品生物研究所工程師,組建了生物技術開發部并成為中國食用菌協會員。
創業賠了生意賺了技術
1992年,趙啟平從杏花春雨的江南轉戰到駿馬秋風的塞北,在長白山下開始種植食用菌的二次創業。這次創業,從表面上看是完全失敗了。由于決策失誤,他的菇業生意賠了本。東北無霜期短,野生菌多,市場不好。但趙啟平把長白山野生的榆黃菇、猴頭、靈芝都引入大棚,并培植成功,成為種值食用菌的多面手。生意是賠本了,但所學到的技術是賠不掉的。
北京,成了他追逐夢想的啟明星。當時,一位朋友在通州租了幾個大棚。但由于不懂技術種不出蘑菇,一年6萬元的租金只能白白消耗。趙啟平的到來無疑給朋友帶來了生機。于是,趙啟平又開始了自己的無本買賣產。兩人你出資金、大棚,我出技術種蘑菇,一年下來,4個大棚賺了4萬多元。
經過4年的努力,趙啟平打下了事業的根基——占地近2000平方米的京都菇業開發中心成立。趙啟平認為農業種植更多的是靠經驗,靠不斷實踐。這位曾經想當作家的山東農民在北京種蘑菇種得越來越好,他的基地不斷向北京各郊區縣擴散。
責任輸出、技術助人致富,作為共產黨員、退隊軍人的趙啟平,曾給自己這個民營企業家的身份下了4點責任:一是民營企業要在經濟戰場上當尖兵,要有當“烈士”的準備;二是民營企業要有精神,要講政治,在經濟上講政策策略;三是民營企業要有社會責任感,幫助政府排憂解難;四是民營企業要搞好高附加值的帶動性產業,對京都菇業來說,就是要把農業產業化搞出名堂來。
有了這4點責任,對于趙啟平關注失業人員的舉動不不奇怪了。許多失業人員沒有本錢做生意,又不能在一夜間學到技術。于是,趙啟平打出廣告:“下崗待崗不用愁,租個大棚種蘑菇。”下崗職工租大棚后,從購料到銷售均由京都菇業有限公司負責,他們還免費培訓技術。截至2002年4月,有上百戶下崗職工靠租大棚得到190萬元的報酬。趙啟平以成為上百戶老百姓的打工仔而感到榮幸:“您當老板我打工,我就是個打工的命。”
說起在京城尋夢的最大收獲,趙啟平覺得不僅僅是種出了那么多讓自己和他人致富的蘑菇,而真正感知了全球化的市場,能夠從發達國家的案例中去認識農業產業化,學會對術單農業、觀光農業的操作。“開發旅游項目,從種蘑菇發展到種草種樹,是我對現代化大農業認識的延伸。”趙啟平這種想法的直接結果就是“大家地業”的成立。
他獨家承包障日山大面積山地,創立”大家地業“。他的目標就是要在2003年底建成60套農家小院式的度假村,建成占地500畝,既可經營又可觀賞的真菌園區。此外,還有占地5000畝左右的植物園區、動物園區、經濟林區、百鳥園、魚文化區、形成立體的觀賞農業。
從京都菇業的“租個大棚種蘑菇”到障日山莊投資開發的優惠鼓勵政策,趙啟平都是為了吸引農科單位、民營科技企業和城鄉民營資本的共同參與。
在京都菇業總部的前臺有一幅畫,上面的二龍戲珠圖案全是用靈芝拼成的。傳說中,百歲老人吃了靈芝又長出新牙,趙啟平希望京都菇業成為失業人員和農民的靈芝,讓他們帶著技術去創造新事業。京都菇業將和他們一起走向富裕。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