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8-05-21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本網訊:提起齊德豐,遼寧省鳳城市石城鎮孟家村的村民總是感激地說:“是他為咱村民趟出了一條致富路。”這位普通農民歷經9年,憑著膽量、勤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成為村里食用菌產業的開路先鋒,帶領村民走上依靠產業致富的新路。
孟家村是比較偏僻的山區村,當地村民除了少數發展柞蠶業外,一直沒找到其他的致富門路。1999年,49歲的齊德豐抱著為村民找一條致富路的心理,嘗試發展食用菌。當時,齊德豐牽頭聯合幾個村民搞滑子蘑生產。然而,天有不測風云,一場意外的大火使收獲的喜悅化為泡影。
2000年秋,老齊又帶著幾個村民搞起了香菇種植,菌棒和技術支持都靠鳳城市一家公司提供。然而,到這批香菇上市時,老齊他們才打聽明白,這并非他們一直以為的出口菇,而只是普通菜菇,市場最高價不過每公斤2元。老齊不得不開著農用三輪車,在周邊縣市叫賣,好歹把這批香菇“抖摟”出去了。
即使如此,老齊也沒灰心。既然有了一年經驗,來年說啥也能打個翻身仗。可誰也沒想到,前一年品種雖然不對路,好歹也有個產量,第二年卻連產量也沒有。三年辛苦一場空,村民們沒怪罪老齊,可老齊總覺得對不住跟著他忙活的村民。他覺得發展食用菌這個項目沒錯,主要是缺技術。于是,老齊請來外地專家指導,購進削片機自己做菌棒以降低成本。可技術不是一天能學到手的,人家也不可能毫無保留地傳授。這一年,老齊培養出的菌棒雜菌太多,直接影響產量和質量,雖然沒賠,但也沒賺幾個錢。
2004年6月,老齊一個人揣著800多元學費和20個茶雞蛋踏上了去浙江的火車。在那里,老齊總算把如何進行母種分離、菌種提純整明白了,并學到了更先進的菌種制作技術。隨后,他又花了兩萬多元錢購進液體菌種機。當年9月,老齊用自己的設備和技術開始制作菌棒。一開始,他沒敢聯系別人,想自己先做出個樣子。做種、制菌棒的過程并不輕松,加之老齊經驗有限,只能以勤補拙,整個生產過程不歇勁地盯著,有問題就查資料、打電話咨詢。功夫不負有心人。當年,老齊制出的10萬個菌棒出菌率高,香菇個大肉厚,一茬下來轉眼就銷售一空。
為了讓更多的村民走上致富路,老齊無償為村民提供菌種、技術指導以及銷售“一條龍”服務。村里的貧困戶田永生在他的幫助下,去年種了2000多盤滑菇,秋后一算賬收入2萬多元。田永生高興地說:“我靠種大田、外出打工,10年也沒收入這么多啊!”今年,田永生又發展了4000盤滑菇。
在齊德豐的影響和帶動下,孟家村很多農民靠發展食用菌發家致富。2007年,全村種植香菇30余萬盤,收入60余萬元。
編輯:皮皮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