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fā)布時間:2009-09-29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通過我們多年對反季節(jié)香菇、金針菇、杏鮑菇以及平菇等品種的生產研究,基本確立了一套成熟的操作技術,概括地說來就是:選對品種,脫毒處理;科學配料,營養(yǎng)平衡;掌握特性,恰當管理;調控溫度,謹慎通風;光照均勻,水分合適;防病防蟲,采收及時。
1、制袋要求
杏鮑菇的順季生產,多在11月至翌年3月份,而反季節(jié)栽培,則一般安排在6~9月份,較之常規(guī),菌袋的生產應提前15天左右制作,原因:一是讓菌絲充分分解木屑等基質營養(yǎng),二是令菌絲有充分的后熟時間。
2、前期處理
恒溫庫處理:恒溫庫清理衛(wèi)生后,即可進行層架的設置和固定,一般可按架寬0.8~1米、層高45厘米左右、作業(yè)道1米左右進行設計,使用直徑5厘米左右的竹竿,綁扎緊實;然后使用百病去無蹤溶液對庫內地面、墻體以及層架進行地毯式噴灑,關閉庫門,2天后再用藥一次,以徹底殺滅庫內病原菌等,確保生產的順利進行。
菌袋處理:配兌百病傻溶液,將菌袋投入藥液中浸過即可,以防菌袋表面的病原菌孢子進入庫房。
3、出菇管理
3.1溫差刺激:提前將庫內溫度調至8℃,菌袋進庫后,庫房溫度將升高至15℃左右,應即開機進行降溫至8℃左右,同時進行噴水增濕,提高相對空氣濕度至85%左右。當菌袋溫度(品溫)降至8℃后,停止降溫,繼續(xù)保濕;庫內溫度自然回升至20℃左右時,盡量保持該溫度(或略高)并持續(xù)5天左右,該階段可令菌絲恢復并加粗,以利于強化營養(yǎng)轉化,并順利進入生殖生長;此后可解開或剪掉多余袋口,保留5厘米高即可。
3.2通氣管理:杏鮑菇的冷庫生產,管理重點就是通氣管理,甚至可以說,通氣管理決定了栽培的成功與否。大面積出現原基后,應適當加大通氣量,一般應保持庫內二氧化碳濃度在0.05%左右,人進入庫房感覺稍有點“蘑菇料味”;從菇蕾分化期開始,隨著菇體的膨大生長,需氧量進一步增加,該階段庫內二氧化碳濃度應控制在0.03~0.05%,即跟室外空氣相差不大,人進入后感覺基本無異味,并一直保持到采收結束。
3.3溫度管理:原基出現,溫度應控制在15℃左右,使其長速稍快,2天后,調至10℃以下,但不低于8℃,維持3~5天時間,,使幼蕾在低溫條件下經過復壯性鍛煉;此后可適當調高至12℃,令幼菇得到較快的生長;若是市場貨源不緊張,此時應調到10℃以下,減緩長速,以求適時上市,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效益。
3.4光照強度:該項管理相對簡單,自原基階段,可一直保持500勒克斯的散射光,一般在庫房內,按照每10平方米左右一只20瓦節(jié)能燈管的設置即可保證最大光照;層架低于2米時,按10平方米一只進行“梅花式”安裝,層架高于2.5米時,應分為兩層交叉安裝。
3.5水分管理:水分的管理亦不同于常規(guī)生產,冷庫中的空氣相對濕度容易提高、易于保持,一般掌握在80~95%,便可滿足其子實體的需要,但不要過高。
3.6 適時采收:當整菇長度約10厘米左右,子實體菌蓋基本平展但中央稍凹、菌柄基部稍隆起但不松軟、尚未彈射孢子時,該成熟度已達八分,可以及時采收,如果要經過長途運輸或者需要暫時冷藏后才能進入市場,可適當提前采收。采收后,即時進入1~3℃條件下進行分級、預冷后進行包裝或暫時儲存。
采收時,每個菌袋應一次性采完,并及時清理料面,適當補水后使菌袋進入休養(yǎng)生機階段,以利于下潮菇的發(fā)生。
4、易出現的問題及對策
4.1播種后菌種不萌發(fā)、或吃料困難 主要原因:菌種退化、老化;菌種未經脫毒處理、自身攜帶病毒或病菌;基料滅菌不及時或不徹底,導致酸敗;接種時溫度過高等等。處理:更換適齡、健壯的脫毒菌種;因基料或接種原因時,重新裝袋生產。
4.2發(fā)菌期間污染嚴重 主要原因:滅菌不徹底;接種操作不規(guī)范;菌種自身攜帶雜菌;培養(yǎng)場所雜菌基數過高;預防措施不到位等等。處理:前三個原因導致污染率高,應重新裝袋生產;培養(yǎng)場所按技術規(guī)程用藥處理,菌袋進入后,每5天左右噴灑一遍藥物予以預防,一般可使用賽百09和百病傻交替噴灑;發(fā)現污染袋后移出進行單獨藥物處理,方法是使用消霉王或百病傻浸洗菌柱,并單獨發(fā)菌,以免雜菌孢子對其它菌袋形成二次污染。
4.3出菇期間發(fā)生侵染性病害 主要癥狀:幼蕾死亡、幼菇發(fā)黃、死菇、菇體變褐等。處理:屬于菌種問題時,更換菌種即可解決;加強通風管理,尤其為了節(jié)約用電而不及時通風的作為,是很不劃算的,應根據生產的不同階段,實施科學的通風;同時強化病蟲害預防工作,發(fā)現病害后,應及時將菌袋移出,清理掉病菇,并順手清理料面,根據病害程度,使用賽百09溶液涂刷或噴灑料面,殺死病菌。
4.4出菇期間發(fā)生畸形菇:主要表現為只長白疙瘩、不分化子實體;菌柄粗短或細長、菌蓋很小甚至沒有菌蓋等等。主要原因:菌種退化、或在菌種轉接生產過程中感染病毒病菌;原料配比不當、或含有不明成分的有毒有害物質;庫內通風嚴重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水分管理嚴重失調等等。處理:及時更換脫毒新菌種;檢查原輔材料以及噴霧器等工具,如屬原料問題,更換即可;噴霧器等工具中存有某些藥物時,可予徹底清洗或更換;強化庫內的通風措施,降低二氧化碳濃度;嚴格用水管理,尤其不要在蕾期噴大水,也不使袋內積水;使庫內濕度處于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比如,每次通風后應及時噴水,使在通風時暫時降低的濕度再度升高。(曹德賓 /文)
編輯:LQ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fā)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