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09-11-28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食用菌產業在宿遷高效農業中算新興產業,但發展速度很快。本世紀以來,宿遷市通過大力引進食用菌新品種,推廣種植新設施,研發生產新方式,食用菌生產水平和經濟效益快速提升。目前,年種植面積達3900萬平方米,居江蘇省全省第一,總產量35.4萬噸,產值14.2億元。
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海外市場需求總體減弱,國際貿易壁壘繼續趨緊,從而引發出口下降,造成食用菌銷售困難,價格下滑,菇賤傷農的現象在全國各地屢見不鮮。
金融危機是“危機”,也是“契機”。為了破解產業困局,宿遷市大力推廣食用菌磚混結構菇房高架現代生產方式,食用菌生產由單菇種、單季節生產轉變為多菇種周年化生產。彩虹總在風雨后,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洗禮,宿遷的食用菌產業駛上了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快車道。
朝陽產業曲折發展
食用菌作為一種生態型、環保型的朝陽產業,具有“不與農爭時,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占地少、用水少、投資小、見效快”等特點,同時能把大量廢棄的農作物秸稈,轉化成為可供人們食用的優質蛋白與健康食品,其培養廢料(菌糠)又是良好的農業有機肥料,是延長農業產業鏈和生態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發展都市農業、高效農業的今天,食用菌產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成為近年來農民增收的一大新亮點。
宿遷市食用菌產業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經歷了二十多年的時間,伴隨著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全市“楊樹產業年”的深入推進,食用菌產業的發展出現了難得的歷史機遇,特別是該市大片成片林地為其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食用菌種植面積發展很快,產量成倍增加,成為目前該市農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之一。
到了2008年,隨著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由于宿遷市食用菌產業主要是生產蘑菇,90%以上出口,這種出口導向型的產業結構使我市蘑菇產業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三分之一菇農掙錢、三分之一菇農保本、三分之一菇農虧本。沖擊之下,部分菇農放棄了蘑菇種植,轉投其他行業。
經歷了發展的陣痛,留下來的菇農則想方設法,應對市場風險。最主要的手段是調整產業結構,縮減以出口為主的蘑菇種植面積,增加香菇、杏鮑菇、平菇、黑木耳、靈芝、銀耳等多種食用菌品種,大力開拓國內市場。
增加產品技術含量也是有效的途徑。如沭陽縣沂濤鎮的林子食用菌公司研制出一種長壽菇,將鮮菇脫去水分變成干品,增強食用菌貯存周期。
為了應對危機,泗陽縣王集鎮的王鑫創造性地發明了“菌菜共作”種植模式,在兩棟菇房之間搭設大棚種萵苣。利用菇房的一面墻作設施蔬菜大棚的“土檔山”,利用設施大棚的溫度為食用菌供暖,取得了雙贏的效果,不僅食用菌沒有減產,還收入每畝8000元的萵苣。
這一系列措施使宿遷市的食用菌產業有效地抵御了市場風險。到目前為止,該市食用菌產業已基本穩定,恢復了生機渡過了難關。食用菌產業達到并超過了金融危機以前的水平。八仙過海各顯其能一排排標準化的廠房,一間間標準化的培育室、生長室,一道道嚴密有序的生產工序,成套的智能控溫系統……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生長室里一袋袋的杏鮑菇,記者還真的以為這是一家工業企業。
10月15日下午,記者在湖濱新城的江蘇天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親眼看到了這個工廠化的食用菌生產基地。
外面的氣溫雖然還是20多度,但一進入杏鮑菇生長車間,卻感覺寒氣逼人。原來這里安裝了1000萬元的人工智能溫控系統,菇房里常年保持0度以下的氣溫,以供杏鮑菇生長之需。在七層“高架床”上,躺著一只只一尺多長的橢圓形塑料袋,每只塑料袋袋口處擠滿了一只只白胖粗壯的杏鮑菇。工人們有的在采菇,有的在分揀包裝,忙得不亦樂乎。
“我們公司現在每天出產杏鮑菇5噸左右。產品主要銷往北京、上海、大連、深圳等大城市,產品供不應求。”公司董事長、溫州客商胡耀洲告訴記者。
在泗洪縣龍集鎮,投資3000萬元的興龍食用菌栽培示范基地,打出“綠色、生態、立體、高效”的招牌,贏得了市場,富裕了百姓。該基地占地面積200畝,現已建成標準化立體菇房6萬平方米,栽培面積達30萬平方米。以生產蘑菇為主導產品,同時兼種靈芝、平菇、草菇、雞腿菇、金針菇、雙孢菇等8個品種,可年產鮮菇600萬公斤,解決近600名當地勞動力就地就業,帶動當地200多戶貧困戶快速脫貧致富。
該鎮鎮長冒酉飛介紹,龍集鎮發展食用菌產業,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根本目的,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引進培育和壯大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抓手,大力發展品種優、規模大、效益高的項目。鎮里組織科技人員到基地現場指導,幫助企業對基地進行科學規劃,引導企業和菇農按照標準化要求改造和建設新菇房,并從原料選擇、病蟲害防治、栽培管理、環境衛生整治等各方面進行技術培訓指導,規范栽培管理,不斷提高產品質量。目前,龍集鎮食用菌的產業優勢、產業規模、產業層次,都實現了同步提高。
市農業局局長徐守春介紹,目前宿遷市食用菌在發展中逐步形成了良性發展態勢:
產業優勢區域基本形成。全市食用菌產業主要集中在“一環兩帶”(新老宿沭路和耿劉路沿線為一環,宿城區的鄭樓、倉集、洋河、羅圩、洋北、南蔡等鄉鎮為一帶,沭陽至泗陽公路沿線為一帶)十幾個鄉鎮,逐步形成規模效益;
栽培設施檔次不斷提高。2002年以前主要以小地棚為主,2004年開始推廣高架棚,2005年起建設專用菇房,目前全市磚混結構菇房和工廠化菇房總面積達2800萬平方米,占食用菌總面積的70%以上。磚混結構菇房和工廠化菇房調節溫度、濕度和空氣能力強,出菇時間長,菇質好,效益高。大有可為前景無限如何繼續擴大宿遷市食用菌生產規模?剛剛經歷金融危機“陣痛”的我市食用菌產業之路該怎么走?記者就此采訪了市農業局園藝處處長孫幫利。
孫幫利認為,從長遠看,食用菌產業作為一項朝陽產業前景光明,雖然暫時遇到了一些困難,但并不可怕。相反可化危機變成契機,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拓展國內市場,促使食用菌產業升級換代,形成宿遷市食用菌產業的第二個春天。
首先是調整食用菌產業結構,擴大食用菌種植品種,降低市場風險。
其次是迅速發展冷藏、加工、保鮮、風干等技術,增加食用菌儲藏時間。
再次是大力發展工廠化生產模式,變食用菌季節化生產為周年化生產,減少自然環境的影響。比如沭陽縣新建了600畝高標準食用菌基地,以工廠化模式周年生產純白金針菇,經濟效益高;市湖濱新城天立食用菌有限公司采用現代化生產車間周年栽培杏鮑菇、金姬菇等,抵御市場風險能力強。
最后是重點培育食用菌加工龍頭企業。積極扶持現有的食用菌加工企業,幫助他們與大戶、農戶簽訂購銷合同,組織貨源,幫助他們積極申報項目,爭取財政資金的扶持等等;同時積極引進國內外知名的、規模較大的食用菌加工企業,進一步促進宿遷市食用菌產業的發展;運用“公司加基地聯農戶”的模式,促進菇農銷路通暢,公司貨源充足,加工產品質量可靠,進一步完善和延長食用菌產業鏈。
我市食用菌產業要實現新的輝煌,離不開政府的組織引導,其正確引導能為產業發展提供組織保證。各縣區、鄉鎮要制定中長期的產業規劃,明確產業發展的思路和目標任務。并制定一套優惠政策,促進產業發展,繼續加大獎補力度,同時在小額貸款、農戶生產保險等方面協調有關部門、企業給予產業發展的扶持,解決菇農實際困難,提高菇農生產積極性。還要加強宣傳,不斷擴大影響,為產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
“做好這幾方面,宿遷市食用菌產業將大有可為,前景無限。”孫幫利肯定地表示。(汪學飛 陳洪亮/網上宿遷)
編輯:XS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