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青草久久久久福利99,国产精品天干天干,亚洲av永久无码国产精品久久

    專題推薦

    豐收“菌”季,這里“菇”景獨好!

    豐收“菌”季,這里“菇”景獨好!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滿落幕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圓...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2025食用菌市場征訂季火熱開啟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龍江省食用菌協會第三屆二次理事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里...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2024 羊肚菌產業標準化高質量發展大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藥用菌與林下經濟發展研討會

    第九屆木耳產業創新高質量發展大會暨食...

    又到一年菌子熟

    發布時間:2010-06-3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開微信,點擊底部的“發現”,
    使用“掃一掃”即可將網頁分享至朋友圈。
        云南之外不存在云南人,在外地并不存在專門屬于云南人的某種口音,某種形貌,以及某種氣味。絕大多數的云南人不喜歡離開家鄉,而一旦他們離開,則會毫無痕跡地融入當地的生活,徹底消失在人群中。對于云南人來說,在外地被同鄉發現并不總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因為彼此都不得不觸碰一個讓大家都非常尷尬的問題:你為什么要離開?有那樣的天空,有那樣的日光,有那樣的叢林,為什么你還要離開?尤其是:你怎么可以在一個沒有菌的地方存活下來?

        作為一個云南人,我永遠不會說出“蘑菇”這個字眼。蘑菇只存在于遙遠的內地,存在于植物學圖鑒,在云南只有“菌”。當我用云南各地的方言說出這個字的時候,它們都確定無疑地指向家鄉,指向那里的雨季,雨季里松軟的紅土,紅土上層層疊疊的腐葉,腐葉之下菌子旋轉著悄然鉆出地面,就像這個字的發音。

        和其它地方的不同,一個云南人生下來就在山里。無論是他的生活還是教育,都會從大山開始。當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上山去玩”就是每日游戲的基本項目。我們的山要遠比公園和廣場多,我們的山也遠比公園和廣場有趣。我的父親是我第一個向導,如果不是因為他考上大學又參加軍隊,那么他可能會一直保持著獵手的身份。大學教育和多年在外的軍旅生活對他的改變很少,對于他而言,教會我如何在叢林里生存下去,要遠比我認識幾個漢字重要。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次序:我必須先成為一個山里人,然而才可能成為一個讀書人。如果我在自己家鄉的叢林里迷路,這是絕對不可以接受的事情。所以,在上學之前我就學會了一堆也許后來永遠不會用到的知識:如何用年輪、樹冠、流水、星辰分辨方向,如何快速而安全地在叢林中前進,如何利用叢林獲得必要的水和食物,制造工具,同時躲避那些致命的毒蟲、洪水、深箐、植物。我們有一整套命名法,自然值得敬畏,但是當每樣東西都有一個名字,你可以脫口而出那個名字時,一切都馴順了,不再讓人畏懼,甚至也不再讓你為難。在所有這些名字里,我最早認識的一個就是“菌”。

        云南只有兩個季節:旱季和雨季。從11月起,干燥而溫暖的風要浩浩蕩蕩吹上半年,這時候的大山安詳寧靜,并不生動。雨季在5月到來,下到10月底。中國大陸的雨水從東南而來,逐漸北上。而云南的雨水自西而東,桃花盛放的時候,怒江地區進入“桃花汛”。要下過一整個月,雨線才會緩緩向東推進。等到5月底,6月中,雨帶抵達滇中。山林有了雨水,一切都開始瘋狂生長。哪怕是同一條山路,每天走過都能發現不同的花朵,不同的昆蟲和動物。我的私人課程在這個時候才最適合開講,因為在雨季的山林里,你才能遇見所有可能。我的父親耗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和我講解植物,和后來教科書上所學的完全不同。你可以把他稱之為純粹的實用主義者,因為我們對界門綱目科屬種全無任何興趣,我們只關心那些是可以拿來吃的,那些是可以拿來用的。根據我父親的教導,作為一個山地人在理想的狀態下只應該帶一把小刀和火種進山---山林里什么都有,只需要去發現和制造。當他教會我辨認燧石之后,我連帶火柴的的權力都被剝奪了。對于能夠隨時升起火堆的山地人來說,火柴作為一種現代文明的產物實在是太過邪惡,讓人們失去了一種基本的生存能力。

        很快,我就擁有了一張現代人無從消受的巨大食譜。我吃過植物的塊根,它們埋藏在地下,儲量豐富,而且味道甘美,可以補充身體的水分。我吃過白蟻,下過雨之后,帶翅膀的蟻王和蟻后會飛出巢穴交配,可以生吃,味道不算太差,可以提供足夠的蛋白質。我還吃過火漆的嫩芽,味道極為苦澀,會有一點回甜。吃它并不是為了果腹,而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會對它過敏,那么就可以從山里獲得取之不盡的植物漆,有生之年可以用漆樹籽油燉雞,讓雞多一種體面的葬禮。在這部分的課程中,菌類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

        認識菌類并不是為了求生,因為任何一個云南人都知道,生吃菌類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即便是非常熟悉的菌類,如果生食或者配上酒一起服用,都可能產生難以預料的后果。關于菌類的第一課和食物無關,我們用它來療傷。這是因為一個人在山林里很容易受傷,隨時可能因為滑倒,或者樹枝的刮擦而出現外傷,甚至血流不止的情況。傷疤對于一個山地人來說是一種榮耀,但是你也得有機會活著向別人展示才成。我們在叢林中找了很久,為了一種學名叫做馬勃的菌。它在年幼時是白色的,就像圓面包。長成之后變成深褐色,不小心觸及到,它會自動爆裂,彈出很多粉末。如果不慎受傷,而且傷口較大,又沒有任何消毒和處理的器具,就可以找一個成年的馬勃菌撕開,然后按在傷口上,就像士兵用的急救包一樣。馬勃菌會迅速止血,而且讓你只留下很淡的疤痕。我父親一直想讓我有機會實踐一下,但我要遠比他聰明和小心,所以那些馬勃菌依然在山林里自由自在地生長。

        我一度以為采摘菌子是我的個人行為,是我父親私人課程的一部分。當我上學之后才知道,進山采摘楊梅和菌子是每個孩子的必修課。記得我第一次進山采摘楊梅的時候,伙伴們把我帶到一片低矮的灌木叢邊上,告訴我說:“開始摘吧!”但是我舉目望去,只能看到樹葉和草,而他們很快就摘滿了一書包的楊梅。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也能清晰地回想起生平第一次“發現”楊梅的經歷:他們拉著我的手,把它一直牽引到一顆楊梅上。當時剛剛雨后,樹葉上的雨水冰涼。當那種冰涼的感覺穿過手掌,我的指尖突然有了一種毛糙的觸感。只在一瞬間,我突然看見了所有樹葉下面都有密密麻麻的楊梅---它們是那樣的綠,以至于早前完全掩藏在樹葉下看不見了。

        采摘菌子的經歷也非常類似,只是那時候我更小一些。我父親說能否摘到菌子和運氣有關,所以要虔心祈禱。我懷疑他這是為了故意氣我,因為我無論如何都不能自己發現任何一朵菌子。每次都是他突然站定,用棍子指著什么方向讓我看過去,我才能從樹葉深處看出那里有了一朵。菌子盡管五顏六色,但是可以食用的大多不那么艷麗。它們在泥土和樹葉的背景下,很難區分出來。而那些不能使用的菌子,例如胭脂菌,看上去鮮紅的一片,其實是一種警告,讓其它生物距離它遠一點。我一開始帶回來大量的毒菌,遭到了無數次殘酷的嘲笑。而我一次次帶著更深的懊惱返回叢林,也就距離菌子原來越遠。最后,我在一個滑溜的土坡上跌倒,順著山坡滑了下去。當我抬起頭時,突然發現面前的一根伐倒的圓木上長滿了金黃色的雞蛋菌。順著那個角度看出去,周圍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都菌子全部都顯露了出來。仿佛這一跤是得到了山神庇佑,讓我獲得了一雙可以識別菌子的慧眼。事實上,當我放低自己的身段,從更低的角度看出去,由于菌子的傘柄長而白,就變得很容易發現。等到習慣了菌子的形狀和顏色,甚至不用再改換角度,也能隨時隨地找到它們。

        菌類更適合作為一種進山之后的戰利品帶回家,很長一段時間里我的紅領巾的主要用途就是用來包裹菌子。我在山林里做過各種各樣的棍子,但是都被扔出了家門。我也在山林里安置過許多陷阱,但是它們不能移動。在山里玩上一天,傍晚能帶回家的往往只有一身臭汗和衣服上新增的幾個破洞。這些東西都是招致體罰的罪魁禍首,但是帶一些菌子回家情況就有所不同。因為這起碼是學以致用,可以解決晚餐桌上的一兩個菜。而且,只要你愿意,菌子似乎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不像是蜂巢,一旦捅下來第二年就不會再有了。也不會像是塊根,發掘之后也許來年就不在生長。而菌子年年都有,甚至是總在老地方等著你。

        云南的菌基本上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自己吃的,一種是請人吃的。和外間想象的不同,云南人對于羊肚菌和松茸的興趣不大。羊肚菌價格昂貴,幾乎沒有什么滋味,一般只用作宴請外地人用,以示尊重。松茸因為可以出口日本創匯而聞名,但大多數人嫌它有一股“鐵腥味”,一般用雞湯煮或者燒烤。外地人一到云南就喜歡問這兩種菌的滋味,但是大多數云南人聽了之后只會露出茫然的神情。因為這兩種菌都并不常見,松茸更是需要在海拔3000多米以上才會生長,主要分布在云南的西北部地區。云南人真正喜歡的菌子當數青頭菌、雞樅、牛肝菌和干巴菌。

        青頭菌是居家過日子最常用的菌類,類似內地的平菇。它的產量極大,而且絕大多數情況下很安全,甚至可以涼拌,只是一般不推薦那么做。由于青頭菌肥厚多汁,所以非常適合清炒或者燉煮。最后湯汁濃厚,滑膩可口。和所有的菌類一樣,青頭菌在烹飪過程中要消耗大量的油脂,否則很難快速煮熟出汁。據說也因為這個緣故,云南人身材都保持得不錯---菌類會帶走油脂。而醫生明確指出,大量連續食用野生菌,會造成血糖快速下降。云南的青頭菌配上云南的火腿,在雨后略有涼意的傍晚端上餐桌,可能是許多人家最常見的景象。每次進山一趟,找到青頭菌的可能性最高。如果連青頭菌都找不到,那么算得上是倒霉到家了。

        雞樅是菌類中的王者,迄今為止,還沒有辦法人工繁育。民間相傳,雞樅被采摘后,來年還會在相同的地方長出來,叫做“雞樅窩”。而另外的一種說法認為,它在何處出現,往往和附近的白蟻有密切的關聯。神秘的生長過程,加上鮮美的味道,讓云南人對雞樅的熱愛達到無以復加的程度。他們在雞湯里放雞樅,在米線里放雞樅,甚至在月餅里也放雞樅。當雨季結束,他們還會把雞樅過油,去掉水份然后冰封保存。這樣,可以一直放到次年的春節。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小心翼翼地解釋了人們對雞樅的喜愛:由于雞樅的形狀,讓人聯想起男性生殖器。的確,在云南的許多地方,“雞樅”是一個宛轉的指代,便于那些不愿爆粗口的人表達自己的憤怒。

        當所有的雞樅窩邊上都蹲了人,雞樅的價格一再飆升,人們卻幸運地繼續擁有牛肝菌。牛肝菌有許多種類,其中不乏劇毒,每年殺人的兇手里一定會有它的同族兄弟。然而,這并不能掩蓋牛肝菌的美味。黑牛肝可以做濃湯,可以燉煮,味道比不上雞樅。但是黃牛肝則大不相同,一般會被小心地切片,然后放在鍋里用少油和辣椒干煸。最后,黃牛肝的水分被去除大半,熱油把純凈的香味徹底拷問了出來,其鮮美的程度完全可以和雞樅分庭抗禮。中毒也并沒有那么可怕,如果不死,傳說會看到滿天小人小馬,手持小刀小槍開戰,讓人心生恐懼之情。也有人說,中毒會產生和自然直接交流的能力,感受萬物和自己同一呼吸,同一心跳,徹底消除了主客體之間的區別。也許,這就是牛肝菌所帶來的福利。

        干巴菌本并不在上述菌類之列,因為即便是云南人自己,也不能全都欣賞它那亦正亦邪的形狀和味道。干巴菌是塊菌,類似地衣,在地表平鋪,埋伏在松針下面。尋找干巴菌很難,需要敏銳的鼻子,否則評價肉眼很難直接發現。處理干巴菌也很難,需要一點點切碎,反復清洗其中的泥沙和松針。有一種常見的云南人家景象:飯在廚房里冒著蒸汽,老媽媽拿著小刀很仔細地剔干巴菌,邊上是一只白瓷小碗,放著些許處理好的菌子。干巴菌的味道非常強烈而獨特,不喜歡的人會認為那是一種霉味,而喜歡的人會喜歡到骨子里去。同樣是用油封好的菌,春節歸來的游子吃到雞樅時會感覺到甘美,而他吃到干巴菌時,會在瞬間感覺到自己終于回家,因為只有在家鄉才能聞到干巴菌這濃烈而熟悉的香味,他能在罐口聽到旱季的風。

        如果愿意的話,云南人可以用菌子做上一桌子的菜。我們對于菌類的操控已經達到了一種變幻莫測的高度---許多人家都喜歡雞樅,但是雞樅的價格每年都在上漲。同時,大量的野生菌只在雨季才有,進入旱季就只能吃油浸或者冰凍的存貨。于是,云南人也會購買內地常見的平菇,用合適的火候的調料慢慢加工出來,使得這種大路菜居然有了幾可亂真的雞樅味道,雖然不能拿來做湯,但是作為炒菜卻沒有任何問題。而在另外一方面,云南人對于菌子的濫用也達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近十年來,川菜四處攻城掠地,菌子也被逼上了火鍋。野山菌火鍋逐漸變成了一道名菜,其人神共憤的烹調方式是客人在一鍋雞湯里煮上十幾種菌蘸料碟吃。內地人看了以為豪邁,我卻看了悲哀。每種菌子都有自己的味道,放在一鍋里全部煮了,就再也無法分辨彼此。既然是這樣的做法,我們又何必給青頭菌配上火腿或者肉泥,給雞樅配上雞湯,用小火慢慢干煸牛肝菌呢?越來越多做菌子的人沒有進過山,他們大概以為菌子是長在菜市場的竹籃里的菜。菌怎么可能是菜呢?

        我們不得不住在鋼筋水泥的房屋而非叢林里,菌子對于我們來說意味著山地人和山林的唯一聯系,也意味著我們和土地的唯一聯系。我們空著手進山,帶著菌子回家。我們并不是帶上一道菜回家,而是帶著逐漸消亡的一種生活方式回家,帶著和山林漸行漸遠的關聯回家。我們的歷史,我們的記憶,一直都與大山和叢林有關。隨著人類越來越多,野獸會逐漸消失在山谷的盡頭,雪線會慢慢上升到山頂,我們會興建更多的樓宇,更多的公園,更多的廣場和游樂園,把孩子圈養進去。但是我們并不是從來如此,也不會一直如此,故鄉的紅色泥土唯有我們脫下皮鞋,除去襪子,用赤裸的腳板接觸才能觸之生情。回想我有生以來的頭十多年里,那些在山林里穿梭的日子所給與我的歡喜和寧靜,是后二十多年所不能給予的。在各種城市之間遷徙,沒有任何一間房子,任何一處林園,又或者是某個風景絕佳的高處,都不能帶來山林所給與我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很多人并不明白,我為什么不肯用“只”或者“個”這種量詞來描述菌子。對于我來說,沒有一只菌子,也存在一個菌子,只可能有一“朵”菌子。而如果你如同我一樣接受過那些在現代社會一無所用的知識,能夠找尋到一輩子也不會用上一次的馬勃菌,那么你就會明白為什么只有一朵菌子一直開在我的心頭。我大概永遠也不會喜歡法國的松露,因為我不曾在林子里親手采摘過它。但是哪怕給我一份廉價的青頭菌,我也會心生大歡喜,因為這對于我來說是一次故友重逢。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就遇見過,我側過頭去發現它,它也因此發現了我。菌子對于我來說意味著故土,意味著雨季,意味著一個山地人和他土地之間無法割斷的情緣。今年云南大旱,當我在數千公里之外的北京聽到這個消息,第一個反應是:不知道今年的菌子還能不能長出來?只要菌子還能長出來,故鄉就還是故鄉。

        獨自在外鄉生活,像當地人一樣說話,也像當地人一樣行事。因為這里沒有山,也沒有菌子,我失去了自己的顏色和味道。在人群中我無法分辨自己人的存在,相信他們有和我一樣的理由。離開了山林,我們就不再是山地人了。我們的膚色會漸漸變淡,記憶慢慢模糊,僵硬的脖頸會變得靈活,因為在大城市里生活需要時時左顧右盼。但是我的確知道自己和周圍人會有些不同,走在菜市場里會因為看到平菇、香菇、金針菇而覺得親切,但是絕對不會去買。偶爾出城進入丘陵,會因為滿目的綠色而欣喜,隨即又因為單調的物種而感覺失落。當雨季到來的時候,會一個人躺在窗邊,在陌生的泥土味道中徒勞地想嗅出菌子的味道。

        我非常清楚地知道,那個記憶中滿山遍野都是菌子的故鄉和所有人的故鄉一樣都在消亡。等我回去時,也許城市的腳步早已經踏平山林,每一棟大廈和每一座高架橋下面,都是曾經的雞樅窩。總有一天,菌子也會同樣從故鄉的餐桌上消失,換上更為得體的大棚蔬菜。但我的故鄉卻絕不會消失,所有的大山和叢林都會安放在一朵小小的菌傘上,菌柄上密密麻麻寫滿了父親給我的課程內容,山里每一樣東西的名字。

        2010年雨季終于來了,故鄉的菌子又該熟了。

    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公眾號

    更多資訊 ! 歡迎掃描左上方二維碼關注中國食用菌商務網微信公眾號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