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尚志農民人均純收入四成來自黑木耳產業
發布時間:2011-12-12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尚志,中國黑木耳之鄉。日前,記者慕名來到這個市的珍珠山鄉河北屯。一路上,從村前屋后一堆堆廢棄的菌袋,到不時從車邊閃過滿載鋸末子的大小車輛,似乎在向記者展示:“黑木耳”在這片土地上的名頭可是響當當!
正值農閑時節,郭守昌、楊培蓮兩口子卻忙得不可開交。走進老郭家的菌房,一股熱浪撲面而來,裝滿3000個菌袋的蒸鍋呼呼冒著熱氣。
“早來一步就好了,上午雇來裝袋的工人剛走,要不你們就可以看到了。”知道了記者的身份,笑稱“三天沒洗臉了”的女主人楊培蓮面對記者的鏡頭直躲,“這一天到晚忙活死了,趕集都去不上!看俺們造這樣,可別照相了!”
楊培蓮告訴我們,蒸鍋滅菌得十四五個小時,要一直看著。出了蒸鍋,菌袋還得密封接菌,然后要在30攝氏度左右的環境中發酵,這個過程要四五十天,等著來年春天刺孔后擺放在地里。
走進老郭家的發酵房,1萬多袋正在發酵的菌袋整齊地擺在木架子上。“俺家干這個十二三年了,春耳秋耳加一起現在每年能整5萬多袋。”說起栽培木耳,快人快語的楊培蓮如數家珍,“一年到頭能剩六七萬,毛的,現在成本大,純的剩不上一半了!”
河北屯是地地道道的黑木耳特色屯,“屯里百八十戶吧,老的少的都整這個!”楊培蓮說。
“全鄉各個村屯都在種植黑木耳。”同行的珍珠山鄉副鄉長陳吉祥告訴記者,全鄉共有2889戶,其中2700多戶都種植了木耳,“一到六七月份,村前屋后、房上院里到處都晾曬剛采摘下來的黑木耳,特別壯觀!”
黑木耳種植成了氣候,尚志人開始琢磨搞加工,讓初級產品變成品牌商品實現增值,“咱也不能甘心總整‘原字號’呀!”
珍珠山綠色食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加工企業應運而生。走進公司的生產車間,墻上一行醒目的大字——“產品合格是責任,品質卓越是貢獻” 眏入眼簾。分揀、稱重、壓縮、烘干、包裝。身穿制服的工人們正在緊張有序地忙碌著。“珍珠山這個牌子在南方市場搶手著呢!”公司副經理趙宗貴介紹,他們采取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行模式,集食用菌、山特產品原料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經過“精心打扮”的五大系列150余個品種的產品不僅暢銷上海、北京等國內30余個大中城市,部分產品還遠銷到美國、歐盟、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被副總經理王偉林稱為“天生麗質”的葦河黑木耳大市場內,各種車輛穿梭往來,“這才哪到哪呀,七、八月份旺季時車都進不來!”王偉林介紹,因為這里車多,福田、金杯等廠家就在鄉里設立了維修點。在鄉里設立汽車維修點,實不多見。
一陣機器的轟鳴聲吸引了我們的視線,循聲找去,市場業主鄭福祥正在篩貨機前督促工人分選收購來的木耳,“我是個小業戶,一年走貨也就十來萬斤!”
被老鄭雇來干活的劉士發和幾個兄弟干得很認真,“俺們是計件,工錢按斤算!”老劉說,像他們這樣在市場等活的“兄弟”有近300人,“一年到頭活兒都不錯!”
河南人徐春麗是市場的老客戶了,剛在市場里抓了一批貨,正手腳麻利地為裝好袋的木耳縫口。“在河南老家那邊自己有店,貨發回去再搞批發。”徐春麗告訴記者,這里的木耳品質好,交通也方便,每年都能收個二三十萬公斤。
王偉林告訴記者,像徐春麗這樣的老客戶,整個市場有二三百人,“除了臺灣和西藏,其他地方的客商都見過!”為了方便客戶和外來的業主,去年,大市場投資1000多萬元在對面建起了兩棟建筑面積1.2萬平方米的生活區,可買可租。
短短三年時間,大市場由2008年開業之初的100多業戶發展到現在的500多,交易量也由3000多萬公斤增加到8000多萬公斤。市場還擁有專業的物流配送中心、大型停車場、倉儲區,已成為全省乃至全國重要的食用菌及山特產品集散中心。
采訪中,記者獲悉了兩個數據:如今,尚志黑木耳栽培總量已達14億袋;在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中,40%來自黑木耳產業。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