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齊彩夢)“過去,是看錢買東西,有多少錢花多少錢;如今,是看東西花錢,看上的東西咱就買。”河北省阜平縣橋南溝村貧困戶李春平一家如今脫貧了,消費習慣也隨之改變。
去年種了一年蘑菇,李春平和妻子張戰英不僅破天荒地買了面包車、電動車等家什,年底還攢下2萬塊錢。這對“種菇夫妻”說,日子越過越有勁了。
龍頭企業供菌棒管回收,夫妻倆種菇“穩賺”
橋南溝村地處太行深山區。清晨6時,夫妻倆起床后,未及吃飯便開上面包車離開家門,駛向離家3里地的阜平縣食用菌種植核心區。那里,他們租種了兩個蘑菇大棚。
李春平介紹,種植核心區有200多個大棚,100多戶人家租種。生長蘑菇的菌棒由一家龍頭企業提供,產出的蘑菇最終也由這家企業不低于保護價收購,農戶只負責按規范種植、采摘,基本穩賺不賠。
占地700多畝的種植核心區里,鱗次櫛比的大棚一眼望不到邊。當下還不是出菇高峰期,李春平家只有一個大棚剛出第一茬菇。棚內,4列6層菌棒架整齊排列,滿眼皆是乳白色的菌棒,蔚為壯觀。李春平說,這個大棚近500平方米,放置了1.4萬個菌棒。
夫妻倆很快上手采菇。李春平說,技術人員囑咐他們務必把握蘑菇采摘的最佳時機,也就是在菌蓋還未完全打開、底部的菌膜剛要破裂的時候。
一口氣忙到11時,李春平夫妻將所有菌棒采摘一遍,隨即進行分揀。鮮嫩的蘑菇裝滿了8個大約20來斤的筐,要分成3個品級。雖是坐著,但這種不停頓的挑揀依舊讓人不一會就腰酸背疼。
隨后,李春平和妻子開著電動三輪車去收購點交售上午采摘的蘑菇。過秤后,工作人員給李春平一張票據,結尾寫著“663.6元”,李春平滿意地笑了:“還不錯。”
政府把脫貧路子都送腳下了,再窮就說不過去了
夫妻倆的午飯一般是在棚里湊合著吃。別人從集市上捎來的油條、豆腐腦,外加從家里自帶的香菇豆干小咸菜,這是當天的午餐。
下午的勞作基本上是上午的翻版。18時,又賣了559.5元的菇。李春平說,有2箱他們留下自用了,不然應該能賣700元左右。
回家途中,李春平說,一天的活兒還沒完,晚上還要去采一輪。他介紹,等天氣轉熱,蘑菇生長速度加快,前面采了,后邊接著又成熟了,要雇七八個人,一天24小時不間斷地在棚里采。困了,只能躺在棚里打個盹。“只有數錢的時候不困,其他的時候都是困的。”李春平玩笑著說。
晚飯前后閑聊中得知,李春平的腿有毛病,曾經做過手術,一直找不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他家去年還是政府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開始,政府動員貧困戶種蘑菇,一邊是大喇叭喊,一邊又是領大家參觀,可他們還是怕賠不敢種。為了打消他們的顧慮,政府第一年提供了租大棚免租金、種菇利潤企業和農戶各一半的政策。去年5月份,他和妻子才下定決心試試。沒想到還不到一年,就實現了脫貧。
“如今政策這么好,政府把脫貧路子都送腳下了,只要自己干就行。如果再窮,就說不過去了。”李春平說。
種菇雖苦,但收獲是那么甜
21時,夫妻倆又趕往大棚采菇。棚內已是漆黑一片,他們必須戴著頭燈勞作。兩束頭燈的光束穿越在菌棒之間,看起來夫妻倆特別像礦井下的礦工。他們各自安靜地干活,只有在偶爾碰面時才說上幾句話。兩人交談時頭燈的光線交織,頗有相濡以沫、共創美好未來的意境。李春平說,采摘旺季的夜晚,棚內棚外人頭攢動,頭燈閃爍,特別熱鬧。
采完再回家時已近22時。空曠的山野中,李春平小心地開著車,車燈的光亮劃破了夜的沉寂,“今年再干一年,我計劃把二手面包換了弄個好車開。”
“種菇雖苦,但收獲很甜。只要干就能脫貧,生活就有希望。如果自己不努力,光靠政府扶持,就不會長遠。”李春平說,眼睛里閃著別樣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