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吃水、旮沓種地”,這是集安市太王鎮大荒溝村幾年前的真實寫照,這里因為地處偏遠、資源匱乏、基礎設施差,始終找不到發展經濟的有效路徑。自從抓住了脫貧攻堅的機遇,村里有了新項目、村民有了新盼頭,這個山溝溝里的小村莊,如今已經變了樣。
脫貧攻堅一開始,全村建檔立卡了88戶貧困戶,大部分都是因病、因殘、因學致貧,而村里人的平均年齡是53歲,勞動力嚴重匱乏。經過包保單位的反復摸底、協商,最終確定靠項目帶動,先讓村里富起來。經過一年的實踐,大荒溝村去年的集體經濟一下子就翻了2.5倍。
集安市太王鎮大荒溝村第一書記王雪暉說“村集體有收入之后,年底可以給貧困戶交一些大病保險、醫療保險之類的,致富項目實施過程中,一些貧困戶可以通過打工的方式,自己增收一部分錢。另外,我們現在有平地栽參、光伏發電、苗木種植和木耳種植基地”。
在木耳基地,幾位村民正在給第一茬木耳做收尾的農活。去年,這5萬棒木耳,讓大家脫貧致富看到了盼頭,有了去年的種植經驗,今年基地又多種植了5萬棒。
集安市太王鎮大荒溝村第一書記王雪暉說“目前看致富項目給村民帶來的脫貧效果還是挺顯著,有一部分貧困戶基本上可以脫貧了,但是我們還得逐步按照退檔的程序退檔,下一步我們把這些好的項目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搞得更大、搞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