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記者 陳小俊)9月11日,天剛剛放亮,平泉市臥龍鎮頭道溝村村民徐占廷和兒子徐海峰就開始在菌棚里采摘香菇了。體圓齊正、菌傘肥厚、蓋面平滑的一等菇是父子二人的首選。“一等菇1斤能賣8塊多錢,得趕在太陽沒出來前采摘。”徐占廷一手摁住菌棒、一手捏住香菇根部輕輕一提,采下的香菇體形完美。種植食用菌1年多,他儼然已從“門外漢”變成了行家里手。
據了解,徐占廷今年60歲,夫妻二人都是“老病號”,種幾畝玉米的收入連藥錢都不夠,是頭道溝村數得著的貧困戶。臥龍鎮是平泉經濟重鎮,食用菌產業尤其發達。十里八村的鄉親不少靠種植食用菌致了富,可徐占廷看著眼熱卻不敢行動。“一沒本錢,二怕失敗。”徐占廷說,租地、建棚、買菌棒,建兩個棚最少得投入15萬元,錢從哪來?而且自己不懂技術,種食用菌有風險,萬一賠了咋整?
“老徐的心態在貧困戶中是比較普遍的。”平泉市直機關工委武裝部長周彥彬介紹說,貧困農民在增收致富的道路上,普遍有“三大顧慮”:一是沒本錢,缺少資金投入。二是缺門路,不知發展什么產業。三是怕失敗,缺少致富的勇氣和信心。
針對此,平泉在多年實踐基礎上,總結推廣了零成本投入、零風險經營、零距離就業精準扶貧模式,讓想干事又承擔不起風險,想做工又無法外出的貧困百姓輕松脫貧致富。為了把好事辦好,平泉市提出“幫扶不漏戶,戶戶見干部”的工作思路,組織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戶摸底調查、征求意見、講解政策,算好經濟賬,并根據各戶實際情況逐戶制訂工作方案,保證項目精準到戶,堅定發展信心。
第二次,周彥彬領著平泉中潤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齊艷斌一起上門,勸徐占廷到園區領養食用菌棚。“產前投資、產中技術、產后銷售等高風險環節全由我擔著,貧困戶沒有任何風險。”齊艷斌把當時給徐占廷算了一筆經濟賬:產前投資,貧困戶一分錢不用出;培育菌種、制作菌棒等技術含量高的環節,由企業標準化生產;儲存營銷等高風險環節,全部由企業負責;如因不可抗力因素造成貧困戶收入減少,由園區承擔損失并按照正常員工工資標準付給貧困戶工資。
“黨和政府給我們貧困戶考慮的太周到了。”徐占廷說,他的疑慮被徹底打消了,去年他領養了兩個菌棚,純收入近3萬元。
據統計,2016年,中潤園區共帶動周邊9個村、75戶貧困戶、163人進駐園區發展產業,戶均增收近4萬元。目前,平泉全市已建設百畝以上“三零”模式精準扶貧園區125個,直接吸納貧困戶8050戶入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