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江蘇省漣水縣保灘鎮厲渡村村民嚴寶成的食用菌種植大棚,只見密密麻麻的菌袋整齊地碼列著,在菌包上,一只只食用菌長勢喜人。而老嚴正在采摘食用菌,忙得大汗淋漓,“這幾天我們大棚出菇了,每天早上六七點就來摘,有時候人手不夠了就喊村民來幫忙,大家一起忙活起來。”
2016年,老嚴利用扶貧小額貸款的5萬元,和精準到戶項目補助資金4000元發展起了食用菌種植,在自家門口建起了4座大棚,全年實現收入4萬余元。而摘掉貧困戶帽子后的老嚴,不忘鄉鄰,帶動周邊低收入農戶發展食用菌種植,免費傳授種植技術、提供技術服務,累計帶領500多戶村民一起走上富裕之路。今年,老嚴還榮獲了全省脫貧致富獎。
鉆研栽培技術成為“食用菌大王”
今年53歲的嚴寶成和食用菌打交道其實已有20多個年頭了。1996年,一次偶然機會,他參加了為期半個多月的食用菌生產技術培訓學習。“一開始我什么都不懂,看人家種,我自己蓋了棚子也種,結果不知道技術,香菇長不出來,賠了不少錢。”然而最初的失敗并沒有讓老嚴自暴自棄。他轉而向外地的種植戶請教,自己也不斷嘗試。僅栽培基料,他就嘗試了花生殼、玉米芯、棉籽殼、麥秸四種原料,最后才發現棉籽殼加尿素混合制作的基料發菌快、產量高,適于推廣。制作基料、堆積發酵、裝袋接種、發菌管理以及出菇管理,每一道程序老嚴都做足了功課。此后,他自學研究菌種培育、草菇、平菇、香菇等種植方法,成為當地有名的“食用菌大王”。
2012年,老嚴年近八旬的父親突染重病,入院治療一個多月,花掉了家里10多萬元積蓄。2014年3月,愛人心臟病發作,入院做了手術,老嚴花光了家里的全部積蓄。接二連三的打擊,讓老嚴無錢再去購買菌種原材料,食用菌種植大夢就這樣成了泡影,一家人只能依靠田里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
2016年初,保灘鎮1212了解到嚴寶成這一情況后,主動上門幫助。老嚴想要再種植食用菌,資金是個大難題,“每噸棉籽殼原材料就要2600多元,一下就要拿出5萬元,錢從哪兒來?”老嚴一籌莫展。為推動扶貧開發由“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通過會商協調,保灘鎮1212決定利用扶貧小額貸款5萬元,幫助嚴寶成重新做起食用菌生產。
拿著到手的5萬元扶貧貸款的老嚴激動不已,盡管食用菌種植技術他非常熟悉,但他絲毫不敢馬虎,外出學習新方法、新技術,為確保成功率,他有時一個星期都睡不上一個安穩覺。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建起的3座大棚,當年食用菌種植便獲得大豐收。僅食用菌種植一項實現收入2.6萬元,加上田地和務工收入1.8萬元,實現了脫貧目標。
帶動鄉鄰致富榮獲“脫貧致富獎”
“自己脫貧還不夠,還得帶著周圍村民一起脫貧。”嚴寶成如是說。為傳播先進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讓四鄉八鄰村民通過種植食用菌盡快富裕起來,他不僅起早摸黑建起菌種培育基地和平菇、草菇生產示范區,而且還走遍了全縣19個鄉鎮以及淮安市淮陰區、淮安區的6個鄉鎮200多個村居,一邊銷售菌種,一邊幫助培訓推廣食用菌生產技術,積極做好產前、產中、產后系列服務。10多年來,老嚴平均每年家庭經濟收入都在6萬元以上,成為當地有名的致富能手和科技示范戶,同時帶動了村內及周邊鄉鎮500多戶群眾生產食用菌,共同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
在老嚴看來,菌菇種植不需要重體力,很適合村里的留守老人種植,能夠讓他們擺脫貧困的現狀。于是他首先從自家大棚拿出400袋菌棒送給70多歲的鄰居齊國棟,還主動教他如何施肥、噴水。很快,平菇長了出來,齊國棟老兩口采摘了上街零賣,一個月算下來,賺了兩三千元。在老嚴的帶動下,村里不少貧困戶都種起了平菇,據測算,被他帶動的這些農戶每戶年收入可突破4萬元。
今年春天,老嚴萌發了創建食用菌產業園、引領困難群體抱團發展的念頭。“村里領導對我說了,打算讓我帶頭,村集體出資,先建設十畝食用菌產業基地,聽說現在大棚正在招標,年底就能投產。”于是,老嚴一方面幫助這些農戶轉變思想,帶領他們前往山東省壽光市、江蘇省連云港市灌南縣等地參觀學習;另一方面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免費為村內13家低收入農戶傳授種植技術、提供技術服務,并以成本價提供平菇菌棒。據悉,投產后的食用菌產業基地,年產量可以達到2000斤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