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來到碭山縣李莊鎮振興社區的香菇大棚見到,家住附近的貧困戶李瑞允正在大棚采摘香菇,每天至少有50塊錢收入。目前振興社區已建成28個食用菌大棚,投放菌棒20多萬棒,一個菌棒可產兩斤香菇,年產40萬斤香菇。通過電商渠道,香菇銷至河南、山東等地,包括李瑞允等18戶貧困戶長期在基地務工,基地已為貧困戶實現增收66540元,帶動他們脫貧致富。
記者隨后又來到玄廟鎮馬良民族村的菌之家家庭農場,貧困戶賈祥生正在家給黑木耳澆水,木耳種出來,基地負責收購銷售。玄廟鎮馬良民族村的菌之家家庭農場探索了多種黑木耳栽培技術,其中庭院式種植模式,適宜沒有強勞動力的貧困戶家庭種植。以賈祥生家為例,40平方米種植面積,每平方種植黑木耳22棒計880棒,每棒凈利潤2.55元,一年可以給貧困戶帶來收入4488元。
據悉,地處黃河故道的安徽省碭山縣,土壤松軟,素以“碭山酥梨”、最佳黃桃種植地為傲,擁有百萬畝果園,年產水果40億斤。多年來,水果經濟給百姓帶來增收的同時也帶來不小的“煩惱”——大量修剪下來的果樹枝條無處可去,堆在果樹園、路口、老百姓的房前屋后,不僅影響美觀,還污染環境。2017年開始,碭山縣另辟蹊徑、變廢為寶,用粉碎后的果樹枝條做菌棒,鼓勵村鎮積極種植食用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
近年來,碭山大力推進食用菌特色種植扶貧工程,開發了香菇、平菇、黑木耳、羊肚菌、雙孢菇、姬松茸等品種,設計注冊“親菇”“親耳”等品牌,種植面積由2017年的不到100畝擴大到500余畝,已有6個鄉鎮建設了食用菌生產基地,出菇大棚200余個,帶動3000多戶貧困群眾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