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出四茬菇,那是賺頭,前兩茬買了5萬多元,本錢就收回了。”近日,西峽縣雙龍鎮彪池村任慧星在雙孢菇扶貧基地自家的菇房里興奮地說。菇房里,六層覆土菌床整齊排列,噴水設備廊道擺放。在手電筒光束的照攝下,指頭肚大小的白色菇蕾密布菌床。任慧星介紹,再過一周時間,菇蕾將長成雞蛋大小的成熟菇,陸續進入采摘期。
“每茬菇采摘期7至10天,最忙的時間有3天。”任慧星說,采摘下來的雙孢菇不愁賣,集鎮工業園區內的利洋公司訂單收購,每斤兩塊八。“現在,每天管理重點是控制溫度和濕度,溫度過高會燒壞菌絲,過低影響菇生長;濕度不夠菇長不大,濕度過大會抑制菌絲生長。”談起雙孢菇管理技術,任慧星打開了話匣子。“按照技術指標要求,雙孢菇菌絲體生長溫度范圍4-32℃,最適宜溫度22-25℃;子實體生長溫度范圍5-25℃,最適宜溫度14-18℃。”任慧星儼然一個技術員介紹說,另外,養料、濕度、酸堿度都有嚴格要求,還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等。
任慧星今年26歲,全家4口人,父親多年偏癱,靠母親艱辛拉扯走到今天,他家是2016年確定的貧困戶。2016年河南農大畢業后,他一直在外漂泊,也沒干出個啥樣子,心里干著急。工作隊駐村后,多次動員他在家里發展雙孢菇產業,既能照顧偏癱多年的父親,替母親減輕負擔,又能發家致富。任慧星聽了工作隊、村支部的勸說。他覺得大學所學的農業種植知識在農村也有用武之地,留在家里大干一場,“窮帽子”照樣摘掉,也能給村里其他貧困群眾帶個好頭。
2017年,東借西湊5萬元,任彗星決定承包兩個大棚,種植雙孢菇1200多平方米。今年6月份之前將出菇結束,預期能掙8萬元,持續穩定脫貧不是問題。
任慧星一家僅是產業脫貧的一個代表。“雙孢菇產業惠及貧困戶40戶69人,年人均增收8000元,其中帶動務工貧困戶21戶35人。”該縣產聚辦駐彪池村工作隊隊長喻國奇說。
近年來,在發展扶貧產業上,該工作隊立足于“拓寬渠道、增收持續”的原則,在香菇產業的基礎上,又選擇前景好、勞動量小、效益高的項目。他們遠赴東北、浙江、福建等地考察,最終敲定發展雙孢菇種植項目,引導群眾在家門口抱團發展經濟。
“現在,看到貧困群眾脫貧又有了新產業增收保障,駐村幫扶,雖然苦點、累點,也算值了。”喻國奇說,“雙孢菇扶貧基地,從2017年7月啟動征地、基地整理,到去年6月建成12個8000平方米的菇棚,歷經周折,先后投資有160余萬元。”
據了解,在工作隊的協調下,該村對口幫扶企業西峽養生殿酒業有限公司,決定投資5000萬發展雙孢菇產業,采取原料直供、農戶種植、公司收購加工的“公司+農戶”經營模式,三年實現可生產1.2萬噸的鮮菇規模。
目前,養生殿酒業公司投資2250萬的一期工程已啟動,其中投資1000萬元建設高標準出口加工車間及配套設施,投資1000萬元1.5萬噸“發酵隧道”一套,投資240萬建成標準化四季溫控扶貧示范車間16個。2020至2021年,計劃投資2800萬建成400個草腐菌扶貧車間。該項目實施后,彪池村群眾將實現香菇、雙孢菇“雙菇”就業增收“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