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7日下午,在第一屆中國-非洲經貿博覽會中非農業合作發展研討會上,據中國工程院院士李玉介紹,非洲有優厚的自然資源,中國有先進的技術和培訓,我們不應該一味地去種植、去養殖,而應該從循環經濟的模式入手,推進中國和非洲的合作。
李玉是吉林農業大學原校長,他的科研團隊在贊比亞建立了農業科學試驗站,是中國援助非洲國家首批農業技術示范中心之一。
“我知道湖南是和尼日利亞合作種水稻,水稻高產了,剩下的秸稈怎么辦?”李玉認為,現在整個世界上生產的糧食作物、畜牧業、養雞、養豬,它的廢棄物都要通過菌類轉化來回歸自然,這樣生態才能平衡,但這不能叫循環經濟模式。國際上公認的循環經濟原則是“減量化、再利用、再循環”,食用菌產業恰恰是利用了農業的廢棄物、畜牧業的廢棄物,通過菌類轉化回歸自然,同時生產出產品來得到經濟效益,這是一個可持續利用發展的首選。
通過前期的行動,贊比亞已建立起食用菌產業,贊比亞人民全年吃上了蘑菇。“當地人民對我們非常歡迎,認為中國的技術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問題。”據李玉介紹,通過前一段的食用菌試生產,下一步準備逐漸擴大規模,把非洲的資源拿回來進行馴化,選擇了幾個品種帶過去,同時把非洲的土雞、玉米粉深加工等綜合起來利用,真正在推進贊比亞農業現代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據李玉說:“不只是贊比亞,我們要讓整個非洲都可以利用當地的優勢資源,不再去林子里采自然的蘑菇,而是通過農業廢棄物的轉化,實現循環經濟的同時,吃上蘑菇。”
在談到首屆中非經貿博覽會在湖南召開時,李玉認為,中非合作多年,這次博覽會開得非常適時,真正讓大家坐到一塊,總結所取得的成績和不足,制定下一步方向,特別是在落實“八大行動”上,可以朝著這個方向積極地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