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劍河縣在推進食用菌產業發展過程中,各鄉鎮因地制宜,圍繞食用菌產業做深農村產業革命文章。太擁鎮著力推進的一戶一畝一萬棒的種植模式,讓135個貧困家庭穩定增收1.5萬元以上,成為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良好范本。
冬閑人不閑,隨著氣溫回升,這幾天,太擁鎮各村寨的田間地頭,一茬茬黑木耳長勢旺盛,村民忙著采摘、搬運、入庫,一派繁忙的采收景象。
今冬,展模村前的70多畝黑木耳也迎來了豐收季,充足的水源,讓村里壩子田改種出的黑木耳,肉質厚,產量高,這讓全村60多戶人家又多了一份增收的保障。
“我和女兒已經采了兩千多斤了,這個收成好,要是按照這個收下去,我可能要收三萬斤鮮木耳。”提及今年的收成,村民王清香滿面笑容。
產業發展之初,當地政府在村里建起了冷庫,烤房,完善了基耕道和供水設施,并協調公司提供技術服務,進一步堅定村民們的發展信心。
“我們一開采,公司就馬上來到我們村這里定點收購,方便我們老百姓,我們采來馬上可以賣,又可以馬上下田里去采摘。”正在采摘黑木耳的村民田井秀告訴我們。縣政府引進的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還與村民們簽訂了保價格、保產量、保收購的“三重保底”協議。村里一出菇,公司就直接派員工到村里來定點收購?,F采現賣,產銷無縫對接,也讓村民們吃下了定心丸。
“收到現在,有四萬多斤,接下來因為這邊產量比較大,我們這邊還要建烤房收了就在這邊直接烤。”正在收購的貴州劍榮菌業有限公司員工葉元正說。
太擁鎮白道村,今年全村2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以每戶至少種一畝的方式,全部參與到黑木耳種植行列中來,散戶種植模式,規??此菩?,很受當地村民青睞。
“以前我三天兩頭去外面做零工,也拿不到多少錢,自從種了這個黑木耳之后,效果非常好,九分地大約可以收兩萬多斤,我們就不用出去外面打工了。”村民楊通輝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以前由于沒有產業支撐,他一邊奔波在周邊村寨做零工,一邊照顧生病的妻子和年幼的孩子,常年奔波勞累,一年也只能掙到1萬元左右的工錢。兩個月前,他改種了9000棒黑木耳后,現在,地里每天都有收成。他估算著除掉成本,這一季黑木耳的收益就能超過他以前一年掙的工錢。
在太擁鎮許多村寨,
食用菌產業成了當地戶戶有脫貧門路,人人有增收項目,保障每個貧困家庭精準出列的重要產業支撐。
“食用菌,一年能夠收兩季,比起原來傳統種植的農作物,我們這個效益比以前的要翻幾番,公司保底收購,老百姓不愁銷路,沒有后顧之憂,有種有收。”太擁鎮白道村村主任楊昌發告訴我們,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和公司的收購下,能夠保證農業增效,實現增收。
在當地,流轉土地收益是政府為堅定村民們產業發展信心提供的第一份保障,而一戶一畝一萬棒,一季穩定增收1.5萬元以上,這筆收入賬,則是讓大伙增收致富的第二份保障。
據了解,今年太擁鎮共種植黑木耳菌棒126.4萬棒,產業覆蓋旁洞、展模、白道等村的135戶貧困戶,530名貧困人口。(黔東南日報 通訊員 吳昌連 張楠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