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嗒、啪嗒……”
近日,筆者在貴州省岑鞏縣平莊鎮走馬坪林下茶樹菇種植基地看到,工人們正忙著把培育好的菇胞通過傳輸帶傳送到林間,并進行擺放。因疫情影響,基地投放菇胞的時間比原計劃推遲了幾天,為把時間搶回來,基地還采用了半自動化設備。
“我們利用傳送帶來傳送菇胞,大大節約了成本,如果我們用人工挑的話,這個效率又低,而且成本又高,菇胞又容易搞爛,這片林地,我們總的計劃是600萬棒,我們現在進了100萬棒,我們爭取到4月底全部進山完畢。”貴州苗嶺黔菇菌業有限公司總經理田洪湖一邊指揮工人擺放一邊說。
平莊鎮茶樹菇產業于2015年7月由本土致富帶頭人田洪湖從江西廣昌引進,在閑置烤煙棚中試種成功,并通過注冊貴州苗嶺黔菇菌業有限公司進行種植。為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帶動更多貧困群眾參與種植,去年7月,田洪湖將茶樹菇包搬進山林里培育,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培育成功,每天可產野生茶樹菇300余斤。
田洪湖告訴筆者,林地種植茶樹菇有兩個好處,一是產品質量得到提升,二是利潤得到提高。同時,不用建棚,一畝地,計劃投放菌棒1至3萬棒,按照一塊錢1棒的利潤來算,一畝地可以增加3萬塊錢的收入。
“前次義烏搞了一次博覽會,我們拿了這個茶樹菇去,有幸得了金獎,非常受消費者的認可。”田洪湖說。
據了解,該基地實行“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組織方式,按照“保底與比例分紅擇優選擇”的分紅模式,發展林下茶樹菇種植600畝,利益聯接貧困戶316戶1171人。同時,每年可穩定帶動就近就業120人。
“來這邊就業很好,現在的工資有4000塊錢一個月,我老婆80塊錢一天,總來說一年也可以賺個五六萬塊錢。”正在擺放菌菇的王文權說。
王文權是平莊鎮龍里村的村民,通過來基地長期務工,不僅能照顧一家老小,每月能還獲得不菲的勞務收入,這讓他非常高興。
近年來,平莊鎮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決貫徹落實省委、州委、縣委關于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決策部署,有效利用林地資源大力發展林下經濟,依托本土企業“貴州苗嶺黔菇菌業有限公司”,按“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優化利益聯接,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脫貧,努力實現讓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為做大做強茶樹菇產業,2018至2019年,岑鞏縣投入東西部扶貧協作幫扶資金700余萬元,建起棒菇苞生產線、包裝車間、烘烤房、菇苞培養大棚等設施建設。同時,該企業已完成自有商標注冊,繼續探索原生態發展道路,延伸產業鏈條,拓寬銷售渠道,提高產品附加值,帶動群眾增收,為脫貧攻堅成效鞏固夯實基礎。
“目前我們公司的產能,每天可以生產4~5萬棒,一年我們可以產出1000萬棒菌棒,能夠滿足周邊幾個鄉鎮的種植需求,下一步爭取在全縣大面積擴種,讓更多老百姓參與到林下茶樹菇種植,爭取把我們的經濟搞上去。”田洪湖說。(來源:岑鞏縣融媒體中心 記者 萬再祥 沈啟照 吳大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