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到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安富街道石銀村4組村民宋世江的蘑菇種植基地,看見剛出土不久的白色圓形小蘑菇長勢喜人,甚是鮮嫩漂亮。
宋世江是石銀村有名的蘑菇種植能手,外出打工積累了一定資本后回村建起了首個蘑菇種植基地。2003年,他回到家鄉,投資5萬多元,建起了300多平方米的菇場,準備種植蘑菇。然而,天有不測風云,由于氣候原因,一個生長周期下來,菇場的菌種成活率不到50%。
“當時真是心痛啊,那些是我的血汗錢,是我的全部心血。”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宋世江并沒有退縮,而是冷靜尋找成活率不高的根源。為盡快掌握蘑菇的種植技術,他吃住在菇場,顧不得菇房異味和蚊蟲叮咬,整天研究營養土壤配方,觀察蘑菇的生長和習性。經過3個月的努力,他摸索出一套適宜的蘑菇種植技術,菌種成活率高達98%以上。由于當時他種植的雙孢蘑菇在瀘州本地市場不多,加之口感好,品質佳,上市后很受消費者青睞,當年就收回了成本。
從2008年開始,在經過幾年的摸索并取得成功的基礎上,宋世江開始擴大種植規模。目前,宋世江共建成了5個蘑菇房,蘑菇場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年產量都保持在6000公斤以上,每公斤批發價14元左右,年產值超過80萬元。
規模擴大了,讓蘑菇賣得出好價錢才是關鍵。近幾年,宋世江探索出了一套循環蘑菇生產技術,他的五個房種植的蘑菇在生產時間上都間隔半個月,避開了集中上市時間,實現了錯時銷售,保持了收入的穩定。目前,每天產出的200多斤蘑菇常年走俏納溪、瀘州市場,一天下來就有3000多元的收入。
富裕起來的宋世江沒有忘記周邊致富無門的貧困戶。宋世江在生產蘑菇所需的稻草、秸稈收購上,凡是貧困戶家的全部收購。這兩年,每年稻草和秸稈收購量都在50噸以上,其中貧困戶家的稻草、秸稈就在40噸左右,一年下來購買稻草、秸稈費用近5萬元,貧困戶戶均稻草收入近2000元。
(作者:周超文 肖光榮 陶文斯 來源:農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