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8月,謝遠泰出生在山環水抱的江西省廣昌縣赤水鎮天咀村,金黃、脆嫩、口味醇香的野生茶樹菇是他幼年最深的記憶。1977年,高中畢業后回到天咀村的謝遠泰,看到鄉親們的赤貧狀況,十分揪心。如何才能幫助鄉親們改變貧困面貌?“發展茶樹菇!”一個靈感和念頭在腦中閃現。正是童年對茶樹菇的美好記憶,成為他人生夢想的起點。自此,他果斷地踏上了探索之路。
功夫不負有心人,探索之路終獲成就
那時,香菇種植是當地的傳統產業,技術已經相對成熟。為盡快學會種菇技術,謝遠泰成為了天咀村的香菇種植工人,平時花大量時間學習和研究種菇技術。在他看來,茶樹菇和香菇同樣是菌類,要想茶樹菇有人工培育的可能,只有先在香菇人工培育上有突破。
1982年,為提高香菇產量,他日夜苦思,借錢南下廣州學習香菇“段木菌種栽培”法;為節省木料,他用心琢磨用茶子殼、五節芒、稻草等植材替代木屑栽培技術。1986年,他研究的“大田代料栽培”香菇實現了大規模生產。香菇種植技術的突破,給他研究茶樹菇種植技術提供了借鑒。
1992年初,謝遠泰終于人工培植出了茶樹菇。經國家食品質量監督中心檢測,培植出的茶樹菇內含人體所需的17種氨基酸(包括人體不能合成的必需的8種氨基酸)、抗癌多糖,以及十多種礦物質微量元素,超過其它食用菌10多倍,質量比天然茶樹菇更好。“中華神菇”由此揚名!1993年,謝遠泰將該品種命名為“AB六—2”的特種菌,通過了江西科學技術委員會技術鑒定,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榮獲1996年北京世界發明金獎。
成功不忘家鄉人,種植技術授鄉親
獲得成功的謝遠泰,堅持把種植技術留在了家鄉。1995年,他打造“公司+農戶”的生產經營模式,為農戶包技術培訓、包原料供應、包產品銷售,幫助廣昌大批農民脫貧致富。他還踏遍撫州的每個縣鄉,無償傳授茶樹菇栽培技術。1999年,謝遠泰的公司成為江西食用菌產業龍頭企業,培訓全省各地學員1.5萬人,茶樹菇專業種植戶有1036戶,全縣茶樹菇種植規模達1.23億筒,年產值8000多萬元,利稅2000多萬,解決下崗工人就業,盤活農村剩余勞動力1.1萬人。
重病纏身不放棄,矢志不渝再獲突破
正在事業蒸蒸日上的階段,2002年,謝遠泰突患重病,曾付出大量心血的公司及研究機構也相繼破產倒閉,家庭生活從此陷入困境。然而,他沒有放棄,拖著病重的身體,在研究器材和場所缺乏的情況下,仍然癡迷于新品種研究。2015年,經過不懈努力,謝遠泰再次取得突破,多項專利獲得認證。他的“茶樹菇液體菌種開發”項目獲得科技成果鑒定證書,并獲得撫州市科技進步三等獎。2016年,他申請的“蝙蝠蛾栽培北冬蟲夏草技術”“家蠶幼蟲栽培北冬蟲夏草技術”“雜樹蔸栽培茶樹菇技術”“蝙蝠蛾幼蟲飼養病蟲防治技術”四項發明專利,其中有三項發明已在中國典型培養物保藏中心獲得保藏號。羊肚菌、雞樅菌已通過人工栽培,在實驗室成功出菇,該技術突破了人工栽培技術的瓶頸,今年有望可以申請發明專利。“蓮籽殼代替木屑代料高產栽培茶樹菇新技術開發應用研究”已獲撫州市科技進步二等獎,有望通過江西省科技廳技術鑒定。
如今,茶樹菇作為一項經濟效益顯著的特色富民產業,深得廣大農民群眾喜愛。僅廣昌縣水南圩鄉種植面積就達4000多萬筒。這一產業不僅在廣昌遍地開花,還在周邊的南豐、黎川、寧都等地種植,并輻射到了貴州、河北、河南、廣東、廣西、福建、浙江等地區,全國種植數量達到8.2億筒,產值達16億元,帶動10萬余農民實現了脫貧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