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吉林省委書記景俊海主持召開人才工作調研座談會。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作為高端人才,結合自身經歷,為做好新時代吉林人才工作提出了寶貴建議。
說起與吉林這片熱土的緣分,還要從李玉讀書開始。1966年,李玉從山東農業大學畢業來到吉林工作,從此便扎根到了這片土地,致力于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和產業化研究,建成了位居國內前列水平的菌類種質資源庫。
作為“小木耳、大產業”領路人,李玉早在20世紀90年代,就在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汪清縣等地開展食用菌扶貧工作,探索出“科技專家+示范基地+農業技術員+科技示范戶+輻射帶動農戶”的食用菌科技扶貧模式,并在全國率先倡導提出“北耳南擴”“南菇北移”食用菌產業發展戰略。白山黑土間,一個個村鎮憑借小菌物擺脫了貧困,收獲了滿滿的幸福。
通過李玉30多年努力,建立了“食藥用菌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中俄菌物資源保育中心”;創辦了《菌物研究》雜志,將菌類科研成果推到了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前沿;培養了菌物學領域的碩士研究生100余名,博士研究生40余名,博士后40余名;在我國創建了較完整的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人才培養體系。
他送寶傳經,腳印遍及八百里;扶貧助困,蘑菇富了萬千家。2021年,李玉被評為“全國脫貧攻堅楷模”“糧食英雄”。
時間轉瞬即逝,李玉奮斗過的無數村鎮早已今非昔比,但他還是放心不下。每年的三四月,他依然還會帶領團隊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菇棚車間開展科普宣傳活動。每到這個時候,周圍的菇農就像過節一樣,從四面八方趕過來。而此時的李玉似乎也忘記了奔波的疲憊,又變得年輕起來,滔滔不絕地講起種植技術,講著幾毛錢的菌苗種到地里就可以長出幾元錢的蘑菇。
“科學家,尤其是農業科學家,只在黑板上種田是幫不了廣大農民的。”這是李玉院士說給自己的一句話。多年來,他奔走在吉林的白山黑土間,真正地深入田間地頭、菇棚車間,將小菌物釋放出大能量,讓一個個村鎮擺脫貧困,農民獲得實實在在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