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院院士、吉林農業大學教授李玉與食用菌打了40多年交道,被農民親切稱為“蘑菇院士”。菌物研究是刻在李玉骨子里的事業,他常年奔走在大山里、躬耕于田地間,為推動我國食用菌產業和菌物學科的發展作出重要貢獻。耄耋之年,李玉仍然心系我國食用菌產業發展。
李玉 中國工程院供圖
1978年,李玉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國家恢復高考和研究生考試后,李玉考取了吉林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師從中國著名菌物學家周宗璜。
從那時起,李玉開始關注黏菌研究。然而,彼時中國的菌物研究起步晚,遠落后于國外。全世界發現了500多種黏菌,卻沒有一種是由中國人命名的。
在李玉畢業時,70多歲的周宗璜病逝。為完成老師遺愿,李玉畢業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菌物科學與食用菌工程技術研究中,帶著學生調查菌物資源、建成菌物標本館和種質資源庫……
值得一提的是,李玉是第一個為黏菌新種命名的中國人,也是我國第一個對黏菌屬、科、目級進行系統分類的科研人員,填補了我國在黏菌研究領域的空白。他收集的黏菌有400多種,占世界已知種的2/3。他還帶領團隊制作出占全球98%以上的黏菌分子生物學標本。
李玉將40余年的知識積淀匯編整理,出版了多本圖書。在李玉與菌物研究人員數十年的拼搏下,中國菌物科學研究從落后逐漸向世界前沿靠攏,而且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李玉心中,一直深埋著一個科技報國之夢。1978年,中國食用菌產量僅5.7萬噸,而到2018年,產量已經達到4000萬噸,40年間產量增長了700倍,這在全球是絕無僅有的。
如今的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食用菌大國,然而并不是食用菌強國。在菌物科學研究方面,李玉創建了菌物學、菌類作物二級學科,設立了我國首個應用生物科學(菌物方向)本科專業。2019年,他又推動菌物科學與工程專業正式列入國家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成為我國首個菌物類本科專業。
幾十年來,李玉帶領的團隊已成為全國最大的菌物研究科研團隊,他培養出上百名碩士和博士,在食用菌產業發光發熱。
李玉是非常“接地氣”的科學家。在吉林省蛟河市黃松甸鎮,因當地海拔較高,全年有效積溫不夠莊稼生長,而且無霜期很短,所以種什么都不長。
“菌類作物有‘五不爭’的特點,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不與地爭肥,不與農爭時,更不與其他爭資源,而且什么時間種都可以。”李玉開出了一個“藥方”,并在當地引入自己研究的品種和技術。在他的帶領下,黃松甸鎮已變成全國聞名的黑木耳之鄉。
這么好的致富路子,應當推廣至全國。于是,李玉提出了“南菇北移”“北耳南擴”的發展策略。在國家級貧困縣中,有400多個將食用菌作為脫貧攻堅的重要選擇。
李玉的科技報國之夢并未就此畫上句號,“要把中國食用菌產業做大做強,不能躺在原有的功勞簿上,應該繼續創新,不斷推出新的成果,為科學研究作出新的貢獻” 。(來源:中國科學報、吉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