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杏鮑菇,大家都叫我“平菇之王”。5月8日,我從廣西柳城縣社沖鄉出發,勇闖港澳、東南亞大市場。
柳城菇事食用菌產業示范區坐落于社沖鄉社沖村西盤龍屯,這里是我的家。每天清晨,車間工人將玉米芯、木屑等純天然生物原料混合攪拌,裝在菌包里,為我培育適宜生長的“土壤”。車間內,工人將菌包推入滅菌高壓爐中,凈化后的菌包成為了我健康成長的樂園。
接種后,我被送到黑暗、通風的培育室,在這里生長菌絲。約30天后,我的菌絲終于成熟了,生長的土壤也從黑色變成了白色。
從1厘米長的幼芽,到個頭有小臂粗的“蘑菇王”,我在13至18攝氏度的出菇房,靜靜地等待了約20天,最終實現了華麗轉變。經過采蘑菇的阿姨們熟練地挑揀、分類,我幸運地獲得了出國機會,套上了有出口標志的包裝袋,進入冷庫室裝箱存放。
被選中的我又白又直,這要歸功于出菇房里的藍光燈條。藍色是我們最愛的顏色,會讓我們快速地拉長,同時調整我們的生長方向。在采摘前10天,工人們會打開菇房燈帶,發出藍光,待我們照夠5天再關燈。
但不是每朵杏鮑菇都像我一樣幸運。在杏鮑菇成長初期,會在原基形成許多菇蕾,工人需要把小菇蕾和形狀不整齊的菇蕾削掉,只留2至3個好的菇蕾。有0.1%的杏鮑菇由于疏蕾過程中有個別菇蕾有刀傷,還有后期產生了新的小菇蕾等因素,導致個頭偏小、形狀不好,不符合出口標準。
當然,這些杏鮑菇也是有用武之地的——經切片加工,除了供應大食堂做食材外,還可以制成燒烤串或麻辣燙串,有些螺螄粉廠家也會將其加工成螺螄粉配料包。就連廢棄的菌包也可以打碎后分離出塑料袋被回收加工再利用,而菌渣會被制作成有機肥回歸農田,實現廢棄物的生態循環利用,過上有價值的一生。
在這個光、溫、水可控的機械化廠房里,我和伙伴們突破了食用菌栽培受季節溫差影響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與大家見面。智能化出菇房采用自動化智能控溫技術,自動調整菇體發育所需的溫度、濕度、光照和氧氣。標準化、品牌化、規?;N植,使我們從高端菇類逐步走向平民化,國外民眾可以以實惠的價格享用到柳城縣脆口鮮甜的杏鮑菇。
“我們生產的杏鮑菇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營養價值很高。”示范區相關負責人洪龍金經常向大家這樣介紹我們。目前,示范區內有53個杏鮑菇房,重點栽培杏鮑菇、豬肚菇、毛木耳等特色食用菌。今年一季度菌棒產量500萬棒,產值達1500萬元,產業鏈上下游間接帶動200多名村民增收致富,還被自治區農業廳評為四星級現代特色農業示范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