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福建省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曾輝和他的隊員,手持采樣工具,細心地搜尋著茂密的樹林里的每一株蘑菇。
曾輝已經記不清這是第多少次踏足這片山林,自2021年武夷山國家公園全面啟動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工作以來,曾輝和他的團隊已經走了近2000公里路程,采集了1500多份樣本,觀察了8000多個蘑菇。采樣時,曾輝需要跪在泥土上,用鑷子輕輕夾取樣本,檢查菌物的顏色、紋理、氣味。一個上午,采樣袋里就能漸漸積累起各式各樣的菌物。就是在這片山林之中,他們發現了未被世人見過的新物種。
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為期三年,由武夷山國家公園管理局組織實施,生態環境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負責技術支撐和具體實施,邀請來自中科院動物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廈門大學、南京林業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十多家國內知名院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與調查,為進一步提高國家公園科研監測水平、提升科研監測管理能力奠定基礎。
生物資源本地調查啟動以來,武夷山國家公園物種不斷“上新”,累計發現并公布了武夷林蛙、璞云舟蛾、武夷山卷柏等數十個新物種,也貢獻了諸多物種標本。“武夷山是著名的‘世界生物模式標本產地’,用來描述和命名新物種的標本叫作模式標本,新物種發現的地點叫作模式產地。”曾輝介紹道。
截至目前,曾輝和他的團隊已經在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內發現大型真菌新種4個,分別是多形油囊蘑、諸犍老傘、細腳小蘑菇和武夷山小蘑菇。這些發現,極大程度上豐富了武夷山國家公園記錄的物種數量。
采集和發現菌物只是曾輝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利用這些生物資源帶動經濟產業發展是他們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們在野外采集到可食用的菌物種子后,會在實驗室對它進行人工馴化,通過初篩、復試、終試等程序,在我們的基地里進行培育種植,如果結果良好就會進行大面積推廣,讓農戶從我們的科研成果里實現增產增收。”在曾輝和團隊的技術協助下,福建當地已經打造出多款食用菌拳頭產品,這些產品不僅暢銷國內,有的甚至遠銷海外。
對于一些企業來說,發展菌類產業不僅促進了企業轉型,也是踐行了綠色環保理念。同時,企業在物流環節,也會選擇同樣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京東物流進行合作,讓供應鏈端到端綠色化、環?;?。
為期三年的武夷山國家公園生物資源本底調查已經進入尾聲,但對于曾輝和他的團隊來說,他們的工作還遠未結束。“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只是很小一部分,我們把在武夷山國家公園的工作納入到長期規劃當中。從保護的層面來說,我們要調查評估武夷山國家公園范圍內的菌物哪些是瀕危物種,哪些是近危物種,如何能最大程度地保護它們;從發展的層面來說,如何開發出更好的食用菌品種,如何讓當地村民和企業利用我們的食用菌研究成果實現可持續發展,這都是我們接下來要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在武夷山國家公園里,有許許多多像曾輝一樣的“神奇物種發現者”,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在采集標本,更是在感受大自然的無窮饋贈。他們用對科學探索的無盡熱忱,將武夷山國家公園的神奇之美一一記錄在研究的篇章中,用獨屬于科研工作者的方式,守護著國家公園的萬物生靈。(來源: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