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注重主推品種宣傳與新品種引進
為了避免記代繁育傳代過多引起品種退化現象,實現良種良法雙配套,由技術人員牽頭協調企業與科研院所對接,做好當家品種出菇試驗、組織分離液氮儲存及以后復壯繁育使用等工作,確保主推品種安全使用。在棚室建設、菌包制作標準、當家品種、栽培時間節點等方面積累資料。同時培養種植大戶、優質企業,為健康良性發展打下夯實基礎。
引進新品種,與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中國農業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等各大科研院校合作,做好出菇試驗與良法配套工作。目前河北省引進的食用菌新品種有香菇品種‘808’‘9306’‘9603’,黑木耳大筋品種、半筋品種和無筋品種等。同時密切關注國內外食用菌品種信息,為河北省食用菌產業儲備充足的種質資源。
2.菌包產能任務分解
菌包生產充分挖掘龍頭企業生產潛力,加強生產能力儲備,提高菌棒成品率,緊扣時間節點,保障菌棒供應。龍頭企業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提升生產能力,為下一步增加棚室菌棒容納量和縮短棚室閑置期,產業提質增效做好準備。
3.提高產業園區使用率
建設新的園區會受到土地性質、資金及周邊人力資源等限制,因此提質增效首先要完成舊有棚室改造提升,杜絕棚室閑置現象,使園區得到良好使用,發揮其應有作用。首先要摸清各地區產業園區的底數,認真分析閑置原因,拿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分清責任主體,提高認識,協調好人力、物力、財力,補齊短板,盡快讓其發揮應有作用。
4.增加棚室內單位面積菌棒數量
發揮立體層架單面定量出菇技術在農民增收致富的積極作用,增加投放菌棒增量,實現單棚單季效益最大化,可為食用菌產業提質增效注入活力。
5.提高棚室循環使用率
河北省大部分地區食用菌習慣性栽培基本上均是1年1季,出菇結束到下批菌棒進棚需要幾個月,出現“棚等棒”的現象。為提高棚室循環使用率,縮短棚室空閑時間,可選擇中短菌齡為主栽當家品種,接種后前30天在公司智能化養菌車間培養,待農民清棚后,及時進新棒,進入下個生產周期。研究茬口銜接問題,做好訂單提前簽訂及菌棒生產準備工作,特別是二代棚室要率先突破。發揮龍頭企業的帶頭作用,適度增加菌棒投放數量,力爭在自愿基礎上實現菌棒滿負荷栽培;減少棚室閑置期,除去只能1年1季的園區,盡最大努力實現兩年三季栽培。
6.有效利用棚間空閑地
鼓勵種植者在不影響棚室通風和生產作業的情況下,提高棚間空閑地利用率。可在空閑地種植地擺黑木耳,種植花生、短齡露地菜、紅薯等矮稈作物,多渠道增加農民收益。
7.廢棄菌棒再利用
引進相關企業或技術,利用廢棄菌棒生產有機肥、制作生物顆粒燃料等,實現變廢為寶,既增加農民收益,又減少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可以將廢菌糠破碎后烘干,利用造粒機壓縮造粒,在灌裝流水線灌裝后外銷。該技術生產量為5 t/h,單位質量熱值可達18417×103 J,售價1000~1200元/t。
8.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
依托專家團隊,在主要園區進行巡回培訓,加強對園區農民技術指導和培訓,不斷更新種植者管理理念,提高科學種養技術。同時將政策落實到基層,對鄉鎮分管領導和村兩委干部進行培訓,引導村兩委干部和黨員帶頭參與,提高管理水平,推動食用菌產業平穩向好發展。(來源:溫室園藝農業工程技術,作者:滑帆 高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