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
中國農村雜志社評論員楊鈺
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的關鍵舉措。近年來,在各地區各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我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穩步加快。到2023年底,全國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超過10億畝,建成各類田間小型灌排渠道超過1000萬公里、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超過2700萬處,農田抗災減災能力明顯提升,實現了大災少減產、小災能穩產,無災多增產,為全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提供了重要支撐。
黨的二十大立足加快建設農業強國、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作出了逐步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的戰略部署。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高標準農田建設、驗收、管護機制”。這是對進一步保障高標準農田建設質量提出的具體要求。高標準農田不僅要建好,更要管好、用好,建管并重確保高標準農田質量“高”起來,真正做到建一畝成一畝。
加強建設,實行全流程管理。建設高標準農田,投入保障是前提。今年起,中央投入標準明顯提高,為提升工程質量創造了有利條件。各地要完善多元化籌資機制,綜合運用土地出讓金、新增耕地指標調劑收益、政府債券、政策性金融等政策工具,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加強地方投入保障。建設高標準農田,明確標準是基礎。2022年新修訂實施的《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則》(GB/T30600-2022)突出因地制宜,明確了不同建設區域的建設標準。各地要做好規劃,合理確定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建設標準,進一步優化布局,明確建設優先序。同時,要全流程強化項目實施監管,扎實開展項目前期工作,組織做好儲備項目,用好項目儲備庫,科學確定項目選址,深入實地勘察設計,充分聽取群眾意見,規范開展招投標,加強招標后中標管理,嚴把規劃設計、施工建設、竣工驗收等各環節質量關,確保施工質量。
規范驗收,進行常態化監督。高標準農田建好,還要驗收好,進行常態化監督檢查。為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工作,2021年,農業農村部印發了《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竣工驗收辦法》,讓高標準農田驗收有章可循。要按照“誰審批、誰驗收”的原則,組織開展項目竣工驗收和監督抽查。建立健全農田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檢驗體系,常態化開展工程設施質量抽測。綜合運用考核評價、明察暗訪、第三方評估、約談通報等方式,防范質量風險。
強化管護,構建多元化格局。“三分建,七分管”。需完善農田建設長效管護機制,明確管護主體,保障管護資金,壓實管護責任。探索實行“田保姆”、項目建管護一體化、購買第三方服務、委托專業化機構、引入保險機制等方式,發揮村級組織、承包經營者的管護主體作用,并引導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等直接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護,形成多元化管護格局。給高標準農田裝上“智慧大腦”,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數字技術,推動農田建設、生產、管護相融合,配套耕地質量綜合監測點,對工程建后管護和農田利用狀況持續監測。用好考核“指揮棒”,完善考核制度,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省級黨委和政府落實耕地保護和糧食安全責任制考核,壓緊壓實地方責任。(來源:中國農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