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2-04-10
來源: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在安徽勞動力輸出大市六安采訪,聽說有一位返村種香菇的科技創業“明星”張濤。于是記者近日也來了一次慕名“追星”。
一到六安金寨縣梅山鎮新河村,張濤就樂呵呵地帶著記者參觀他的香菇大棚。200多平方米的大棚內,幾名女工正蹲在地上摘香菇。起起落落中,一棵棵碩大的香菇就進了筐。“到了旺季,一個人一天摘個幾十斤不成問題。”一名女工告訴記者。
大棚外,一筐筐采摘好的香菇即將被裝車送往外地。“我家的香菇主要銷往合肥,每斤賣到5、6元,一個大棚一年產量約有1萬多斤。干了兩年不到,除去先期投入,現在每個棚每年約有4萬多元純收入。”張濤說。
如今,像這樣的大棚,張濤在新河村建了6個,在附近的三灣村還有40個。
8年前,張濤和妻子到省城合肥一家建材城,租下一個攤位經營壁紙生意。2010年,因生意不景氣,夫婦倆萌生了返村創業的念頭。可是做什么呢?“當初選擇種香菇也糾結了好久。在新河村,早先也有人種,但沒干多久就干不下去了。妻子反對我經營這個,怕賠錢。以前一起打工的朋友也勸我三思。”張濤說。
經過多次論證,張濤總結出村里人種香菇失敗的主要原因:第一是小規模經營,每戶經營者只有一個或兩個大棚,經營相對分散,很難形成規模和穩定的市場供應量;二是沒有掌握科學的種植技術,生產管理水平比較低,出菇率和香菇的質量都不高;三是沒有形成具有規模的集中銷售模式。
最后,張濤決定“闖一把”。首先,他不用考慮土地使用費的問題,由于當地政府出臺了鼓勵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優惠政策,他所承包的土地每年只需繳納幾十元管理費就可以使用;其次,他有高中文化水平,肯學技術。
他在互聯網上查到湖北隨州的香菇產量很大、技術先進,產品遠銷海外。于是他托人花“重金”從隨州請來一位技術人員,傳授香菇種植技術。
總結了“前人”經驗,加上幾個月技術學習,張濤建起了香菇大棚。
“國家提倡‘科技興農’,農民不能再‘靠天吃飯’,一定要掌握科學技術才行。”張濤說,種香菇需要保持5至20攝氏度的恒溫、85%至95%的濕度,他已經能熟練使用墻上的溫濕度計來決定什么時候給大棚升溫,什么時候給香菇噴水。“前幾天,一個在合肥認識的小伙子聯系我,說要學習香菇種植技術,回家也自己弄幾個大棚種香菇。”
“香菇雖好,但沒有銷路也無法帶來實際效益。”張濤通過集中銷售的方式成功解決了香菇銷售問題。他聘請了專門人員負責銷售,經過考察,將主要銷售地定在合肥。
談到將來的發展,張濤顯得十分自信。他說,未來要發展和香菇有關的一系列產業。
“今年年初,我去山東淄博菌棒生產企業考察,那里已經形成了菌棒生產規模。”張濤介紹,菌棒是種植香菇所需要的木質載體。家鄉金寨是“板栗之鄉”,板栗樹是很好的菌棒原材料。“明年我準備開一個菌棒加工廠,這比光種香菇利潤要大的多。”他還打算引進一批香菇烘干機器,讓香菇銷往省外、國外。(盧堯 姜春媛 歐愛萍)
*版權所有
① 本網所有自采資訊信息(含圖片)獨家授權中國食用菌商務網發布,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或鏡像;經授權轉載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例:"中國食用菌商務網"。
②本網部分內容轉載自其他媒體,并注明轉載出處,轉載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③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他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