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平泉市矛蘭溝鄉燒鍋營子村李振興,4年前還是貧困戶,如今通過種植食用菌買了新房、開起了汽車。李鳳瑞除了是食用菌種植大戶,還有個特殊的身份——食用菌研究會會員,他是個入會十五六年,帶動全鄉種植戶發展食用菌的“標兵”。
“未來,平泉會有越來越多人通過食用菌產業發家致富。”平泉市食用菌研究會會長梁希才的底氣絕非憑空而來,“我們選育馴化的香菇品種‘808’‘0912’是目前北方地區的主栽品種,栽培比例約占80%。”
據了解,平泉市食用菌研究會是一家民營科研單位,卻具備了品種選育、栽培技術研發、人才培養一整條完善的科研產業鏈,對平泉市食用菌產業的科技貢獻率達到了70%。同時,研究會還下設經濟實體希才應用菌科技發展公司,以及帶動貧困戶增收的載體平泉市興科食用菌專業合作社。
“這一茬香菇品質好、產量高,收益肯定錯不了。”在研究會種植基地的出菇棚里,梁希才看著新出的香菇很高興。他特意強調了“這一茬”,原來是因為當下正值高溫季節,一般情況下,好食用菌品種也很難獲得好品質和高產量。那么,“這一茬”高產高效的食用菌是怎么實現的?
“食用菌適宜冷涼氣候,溫度高了品質就差。我們也一直在探索降溫技術。”如今,燒鍋營子村種植戶李鳳瑞50畝地全部用上了食用菌研究會結合生產實際、參考國外先進出菇棚研制而成的新一代出菇棚,雙層綠白膜、棚頂兩條通風帶,室外37℃,棚內27℃,難題迎刃而解。
對于農民最關心的產量問題,食用菌研究會更是反復試驗,尋找菌棒中能直接影響食用菌產量的氮元素的最佳配比。“菌棒中氮元素的主要來源是麥麩,我們把香菇菌棒中的麥麩添加量從20%提高到了22%。”梁希才介紹,“別小看這2%,它可以使香菇產量提高5%-8%。”
然而,新的問題也隨之而來。試驗結果表明,單純提高麥麩含量,菌棒污染率也隨之增加。經過反復試驗,食用菌研究會終于摸索出既能提高麥麩添加量,又不會增加污染率的兩全辦法。“原來整個發菌期刺孔3次,現在刺孔4次,菌棒內部含氧量增加了,菌絲也就能健壯生長了。”梁希才欣喜地發現這個小技術能給產業帶來質的改變。
科技興農,最重要的還是打通“最后一公里”。平泉食用菌研究會雖不是“國家隊”,卻擁有一支300人的技術推廣“標兵”隊伍。
李鳳瑞除了是食用菌種植大戶,還有個特殊的身份——食用菌研究會會員,他是個入會十五六年,帶動全鄉種植戶發展食用菌的“標兵”。
“起初我也不懂種植技術,通過參加研究會開展的各項培訓,一點點學會了專業技能。”李鳳瑞回憶,“有時把專家‘請進來’,有時讓我們‘走出去’,隨著新品種、新技術的普及推廣,我們也在不斷‘充電’。同時,對于經濟困難的貧困戶,菌種、菌棒等物資研究會都會以成本價出售給他們,并在發菌、出菇等關鍵時間節點派技術員前來指導。”
“去年9月底,我種了3畝食用菌研究會新培育的羊肚菌,成本低、效益高,一畝地出菇400-500斤,每斤賣到了80元,今年我打算擴大種植面積,種到10畝。”看到李鳳瑞示范種植得如此成功,周邊種植戶也鉚足了勁兒,再過一個多月就開始播種。“食用菌研究會80%以上的品種和90%以上的技術,都是通過我們這些會員一點點擴散出去的,由此讓很多貧困戶擺脫了貧困。”李鳳瑞在覺得光榮之余,更感到肩上的責任。